从“义子为将”至“上命复姓”:朱元璋的义子集团是如何消失的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56

在我国古代,“义子”现象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收养关系乃至政治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被收养的义子们并不一定是年幼的孩童,而他们和所认义父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并非传统的香火之情就可以概括。


研究“义子”现象,其实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政治现象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明代初年曾经活跃于明朝政局中的朱元璋义子集团,他们的兴衰同样也是我们了解和梳理明代初年政治格局迭代的重要线索。今天我们就以此为例,讨论明初皇室义子现象的消失之迷。


一、历代“义子”的概述


取它姓之子以就己姓,谓之义儿”。在我国古代,“义子”一般是指那些通过仪式被承认收养的儿子,在这种收养关系中,义子与义父们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虽然并无血缘的牵绊,但是由于彼此对身份的认同,这些义子义父之间的联系,仍然要比普通的上下级紧密许多,而这也是义子作为一股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因素。


早在南北朝时期,义子就已经开始成为活跃于政局中的重要力量。不过,这样的羁绊有时并不牢靠。在《魏书·岛夷萧衍传》载:“景乃从数百骑见衍,歔欷流涕,因请香火为作义儿,还以衍为主。”显然,侯景虽然认萧衍为父,但在往往因权利争夺而毫无亲情可言的皇家,无论如何亲密的关系,都难逃猜忌与背叛的宿命,此时的萧衍绝不会料想到,这个在其面前自称义子的侯景,竟然会成为毁灭其社稷的罪魁祸首。


当然,这种最终刀剑相向的结局,并非所有义子义父都需要面对的结果,相反,在利益矛盾尚可调和的时刻,这种由仪式感和情感羁绊的关系,仍然是当时人们强化上下级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因如此,在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众多义子义儿成为各国将领、军阀所倚重的军事力量,《五代史》还为此专门分立了所谓的《义儿传》。


可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义子现象的出现,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一种关系。相比之下囊括范围更广的“养子”则还包括了被视为家庭成员的儿子,与前者相比,这些养子往往被视若己出,有时甚至可以继承收养者的军政遗产。


二、朱元璋“义子为将”的现象


事实上,明代初年的义子泛滥,并非明太祖一人所为,而是由于纷乱的战局导致的社会现实。由于元朝末年的战乱和饥荒,收养孤儿为义子的现象极为普遍。


从这点来说,朱元璋义子集团的形成,其实是一种必然现象。朱元璋起兵之初,曾经收养二十余名义子,这些义子中,有不少曾经担任明军将领,比如沐英、李文忠、何文辉、徐司马、平安、朱文刚等,这些曾经担任武将的义子中,最为知名的可能是后来被封为“沐王”的义子沐英。


《太祖实录》中记载,“英……年八岁,遭兵乱,父母相继没,孑然无依。上见其孤幼,怜之,携以归,命孝慈皇后子之,赐姓朱氏,恩养之甚厚”。在许多人眼中,明太祖朱元璋即使不是一位杀人魔头,但是他的杀伐果决却依旧不容置疑,因此,他收养义子的行为也被看作故意为之,是他早有预谋准备培植亲信。


但事实上,从关于沐英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年间“孑然无依”的沐英,之所以被收养仅仅是因为太祖的一番恻隐,甚至与当时朱元璋尚无子嗣的处境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而这其实也是当时起义军内部的主流状况。一些将领们在战乱中寻找孤儿收养,并非完全为了所谓的培植羽翼,而这种收养关系,也为朱元璋与其义子们牢不可破的私人关系奠定了基础。


这种虽无血缘的父子联系,极为紧密,这从晚年朱元璋所下诏书中也可窥见一二:“世人早失,怙恃而抚育存恤者,恩亦父母也。昔者尔父沐英,当天下扰攘之秋,孤而且幼无所依,归朕。特怜之,抚以为子,从渡江左……”


这些被视若己出的义子,在早年间多虽明太祖出征,而处于安全考虑,这些义子往往被朱元璋培养为亲卫,安置在身侧。这种安置方式,除了可以确保一定的安全性外,同时也为朱元璋继续教导培养义子提供了基础。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将领亲卫在大多数时刻本身就是将领最为亲近和信任的心腹,而一旦他们的势力有所扩张,或需要添设新将,那么从亲卫军中挑选小将充任也是屡见不鲜。


比如元代的却薛军,这些由贵族担任的亲卫本身就有着“大中军”之称,一旦需要对其余部队进行掌控甚至弹压,这些却薛亲卫甚至可以直接充当各营将领。


而朱元璋对于自己的义子,同样有着这样的培养轨迹。比如前文提及的沐英,“年十八,授帐前都尉”; 徐司马,“既长,出入侍左右”。事实上,在朱元璋势力逐渐形成后,他以义子为将,掌控三军的情况不断发生。《皇明纪略》有载:太祖于国初所克城池,专用义子作心腹,与将官同守”。


可见,对于这些曾经深受其教导的义子,朱元璋曾经给于其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为何在明朝建立之后,洪武帝的诸位义子都得以以将领甚至封王身份列于朝堂的原因。


三、“上命复姓”:义子集团的消逝


然而,这种对于义子的信赖之情,到得明朝建国之后却逐渐消失,这自然与朱元璋本人的善忌有关,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刚刚经历数十年战争的中原来说,政治上的稳定是有益于社会休养生息的重要选择。在此时,收回义子们的兵权,乃至削弱其势力,对于减少动荡,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早被要求恢复原来姓氏的,是李文忠,《太祖实录》记载,“丙午年十二月己未……升右丞李文忠为平章政事,文忠上甥也,自幼育之,赐以国姓,至是命复姓李氏”。而在这之后,在统一战争中战功赫赫的数位天子义子,也被以各种名义收回国姓。当然,与明朝初年血光濯濯的军权争夺不同,由于天子与诸位义子的信任尚未完全消失,义子复姓过程中并未有太多悲剧事件出现,甚至可以说,由于这些要求义子复姓的举动大多附加在升任的诏书中,因此,义子复姓一事的负面影响也被朱元璋压制到最小。


就这样,原先曾经被太祖皇帝视为国之干戚的义子们,重新恢复原姓,其地位也开始与普通将领类似。


四、结语


洪武帝的义子集团,曾经在抗元战争和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而由于朱元璋本人与诸位义子的情感基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义子们成为明朝初年朱元璋用于掌控军队的重要辅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明朝的建立,义子集团的存在已经不再是明朝巩固统治的重要力量,相反,其本身的存在反而可能进一步导致军队内部私人势力的错综复杂。正是有感于次,明太祖朱元璋才开始大规模的下旨要求义子复姓。


不过,由于双方的信任基础尚未完全消失,在复姓过程中并未引发激烈的流血冲突或政治冤案,与明初朱元璋屠杀功臣的举动不同,这些曾经跟随其出生入死的亲军义子,大多得以安享晚年,对于朱元璋这位铁血皇帝来说,恐怕也是他所能容忍的极限。


参考文献:


1、《皇明纪略》


2、《太祖实录》


3、《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