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那位用霰弹枪的小姐姐好帅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58

前阵子五叔和几位朋友聊天,一位朋友说兔子家的刺杀术,早已脱离苏军和日军的路子,有太极剑和杨家枪的味道。


其他朋友问杨家枪是啥情况。


五叔抢着说:“是八百年前的一位小姐姐用的霰[xiàn]弹枪。”


那什么,这事儿五叔还真没骗人,且听五叔聊聊其中原委。


杨家枪源自于南宋末年,跟诸位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北宋初年)没啥关系,乃是一位女中豪杰、红袄军领袖杨妙真(杨安儿之妹、李全之妻)所创,又称梨花枪,宋史上有“二十梨花枪,天下无敌手”的记载。


⬆ 没找到画像……用个漫图吧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也曾提到:“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 戚继光这里提到的“杨氏”,就是指杨妙真。


杨妙真是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生卒年不确定,大约生于公元1195年、卒于1252年或之后,被称作“杨四娘子”“小姐姐”,又被称作“姑姑”“杨姑姑”“李姑姑”等等。


其实,“姑姑”也好“小姐姐”也罢,只是当时的一种称呼。那什么……杨过还管小龙女叫“姑姑”呢……后来俩人还不是那啥啥了……


……跑题了跑题了,这位被叫做“小姐姐”的杨妙真是山东红袄军(忠义军)的著名领袖之一,擅长使枪、马上双刀和骑射,少时随其兄杨安儿(杨安国)起义抗金,杨安儿兵败被杀后,杨妙真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其后不久,杨妙真与另一支红袄军的领袖李全(山东潍坊人,金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成婚,两支红袄军兵合一处,声势重振。


关于杨妙真和李全成婚的情况,各种史料记载不尽相同,有说两人比武不相伯仲、李全用计擒住杨妙真的(《齐东野语》),也有说杨妙真功夫在李全之上的——“(杨妙真)能飞马植枪,深入一尺,令(李)全飞马而拔之,全不能拔,下马屈服,遂为夫妇。”(《大金国志》)


⬆ 就问你帅不帅


总之,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杨妙真的武功起码不在李全之下。要知道,李全绝非泛泛之辈,在当时号称“李铁枪”——“(李全)就河洗刷牛马,于游土中,蹴得铁枪杆,长七、八尺。于是就上打成枪头,重可四十五斤。日习击刺技,日以精,为众推服,因呼为李铁枪。”(《宋史·李全传》)


杨妙真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早期,她苦练枪法、随兄长起义抗金;


兄长死后她整顿残部,与李全成婚、合军,并投归南宋,与南宋联合攻金;


其后,因南宋淮南东路安抚制置使许国屡番打压、裁损,致使李全和许国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发生兵变。事件最后虽然平息,但南宋朝廷对红袄军日益猜忌,先是李全被蒙古围困一年,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投降蒙古,之后杨妙真又面临南宋朝廷停拨钱粮、部下叛乱等情况,最终夫妇两人都倒向蒙古一方。


李全、杨妙真投蒙后,仍一直试图在蒙古、南宋的夹缝中求生存,曾数次向南宋进行试探,要求裂地封王、受宋册封及钱粮,替南宋抵挡蒙古,可惜南宋对其始终猜疑、防范,最终错失良机——话说山东地界本就是他们两口子的势力范围,你给个“齐王”的虚名又怕啥?看看人家刘邦,当年韩信要当代理齐王(假王),刘邦本想骂街,结果挨了张良和陈平两脚,当场就被踹明白了——你想当代理?好!我让你当正式的,只要你给我卖命就行……等平定了天下我再和你算账。


杨妙真生平各种事迹颇多,和全真教渊源很深。全真教掌教丘处机曾在家乡(山东栖霞)修建太虚观,后毁于战火,在丘处机万里西行去见成吉思汗之时,其弟子范全生(虚真子)决定重建太虚观,在杨妙真的大力资助下,建成后规模“百倍于前”;李全、杨妙真夫妇还曾出资帮助石志坚(郝大通弟子)迁葬全真教四位真人(马钰、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的“仙蜕”……等等事迹,碍于篇幅,不可尽述。


咱们还是聊杨妙真的枪法——戚继光对梨花枪有详细的描述:(杨家枪)手执枪根,出枪甚长,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


当然,戚继光也指出了杨家枪的缺点:“长枪架手易老,若不知短用之法,一发不中,或中不在吃紧处,被他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为长所误,即与赤手同矣。须是兼身步齐进,其单手一枪,此谓之孤注。此杨家枪之弊也,学者为所误甚多。”至于戚继光改良后的杨家枪枪法,在《纪效新书》中也有记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有朋友可能要问——说了这么多,好像没有“霰弹枪”什么事啊?


别急,咱们再看一则记载:“梨花枪者,用梨花一筒,系于长枪之首。临敌时用之,一发可远去数丈,人着其药即死。火尽枪仍可以刺贼,乃军前第一火具也。宋李全昔用之,以雄山东,所谓‘二十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是也,此法不传久矣。”(胡宗宪《筹海图编》)


还真有,在宋代火药箭、火药枪已经非常普及,同一个时期的记载有很多,比如:“枪制,以勅黄纸十六重为筒,长二尺许,实以柳炭、铁滓、磁末、硫黄、砒霜之属,以绳系枪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筒不损。”


再比如:“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不敢近。”


总之,在当时李全和杨妙真的部队配备火药枪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杨妙真本人使用的未必是这种“霰弹枪”。


后来“火枪”的记述到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之后因“造法不传,后亦罕用”而中断,直到明代才又恢复。


虽然过去的火药枪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实战价值,但杨妙真所创的杨家枪(梨花枪),通过一代代人不懈地阐扬,在今日兔家的刺杀术中,又焕发出了新的风采。



备注:本文内容为五叔原创


PS:今天的话题先到这里,朋友们有啥想交流的或想听的故事欢迎留言


然后,记得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