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后之长孙皇后完结,大唐皇帝李治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2387

大唐皇帝李治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大唐皇帝李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为嫡三子,后因其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於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649年),时年22岁。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唐高宗(628—683),汉族人,字为善。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
元年(683),享年56岁。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
需要别的再问

有没有写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小说,只有她们是男女主角的,一定要是全本完结的哦

大业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婚后长孙氏回永兴坊省亲,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在长孙氏居住的地方看见了一匹高头大马,而且鞍勒等物准备得一应俱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于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说:“此女贵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册封其妻长孙氏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与李世民的长子诞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不过承乾有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为这个孙子亲赐。

武德三年,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与李泰分别被册封为恒山郡王与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丽质——天生丽质难自弃,单从这名字中就可想见李世民对这个宝贝女儿的喜爱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将宜都郡王李泰进封为卫王,加授上柱国,以继李元霸之后。原本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并授予上柱国的勋官,这对李世民一家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唐高祖特别准许李世民可以自己铸三炉的钱,据唐玄宗时的大臣郑虔所说,欧阳询奉上蜡样时,王妃长孙氏曾不小心在蜡样上留下了一点指甲的痕迹,于是开元通宝铸造完成后上面便有了一缕“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长子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唐高祖将恒山郡王李承乾徙封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氏的另一个侄子,也就是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为妻子长孙氏的身体不太好,李世民在经过太原的时候想到妻子曾经在玄中寺聆听钟声并修葺寺庙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会寺中的高僧道绰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宝,以此为妻子祈福。

随着大唐江山的统一,李世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京城,又因为功高震主,秦王府与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积怨也日渐加深。长孙氏便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为女眷的优势,时常进宫侍奉高祖与他的后宫嫔妃,尽力弥补彼此之间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与东宫的局势越来越紧张,长孙氏与房玄龄“同心影助”,共同辅佐李世民。最后,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门埋伏,长孙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将士们都感激万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而长孙氏也被册拜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后的第13天,就将自己的妻子长孙氏册立为皇后,并追赠自己的岳父长孙晟为司空、齐国公,谥曰献。十月癸亥,又立嫡长子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玄武门之变中功勋第一的长孙无忌袭爵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又因为长孙无忌与自己年少时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与功臣的双重身份,唐太宗对他格外重视,经常让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书右仆射的要职。三月癸巳,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

同年,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唐太宗却因为长孙敞是妻子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不久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薛国公长孙安业与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等人谋反事泄,按罪当死,但长孙皇后却流着泪向丈夫求情:“安业之罪,万死无赦。但他早年将我和母亲赶出家门,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杀了长孙安业,世人必然会认为我是仗着陛下的宠爱报复兄长。”于是别的主犯全部被诛,甚至李孝常的几个儿子也因连坐全部被杀,惟独长孙安业得以免于一死。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反对哥哥长孙无忌担任要职,常常对丈夫说:“我身为一朝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汉朝的吕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车之鉴,希望陛下千万不要任命我的哥哥为宰相。”唐太宗一开始并没有听从妻子的意见,坚持给了长孙无忌高官厚禄,于是长孙皇后私下让哥哥主动辞去这些职位,直到唐太宗最终不得不答应,只加封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长孙皇后这才喜笑颜开。

五月,卫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为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缘故而宠冠诸王,唐太宗令其遥领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时受封的亲王封地多了近两倍。

六月庚寅,长孙皇后在丽正殿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李治,唐太宗欣喜异常,不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员,赐帛有差,还下令只要是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领取粮食。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朱红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同年,长孙皇后的长女,年仅八岁的李丽质被册封为长乐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观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长孙皇后之子李治为晋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师元琬于苑内德业寺为长孙皇后写藏经。

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特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让有司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韦挺刚刚上表批评过时风:“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的嫁妆甚至比长公主还要多许多,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魏征认为嫁妆比长公主多一倍不合礼法,极力谏止,唐太宗下朝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晓原来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为臣下却能够秉直上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下旨赏赐了二十万钱与四百匹绢给魏征,并特意嘱咐道:“我希望郑公能够一直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三月,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到九成宫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时,发现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湿润,于是用手杖通导,即刻便有泉水涌出,随即用石槛围住,将之引伸为一个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请诸位大臣,并赐帛各有差。而由魏征撰稿、欧阳询正书的《九成宫醴泉铭》,记叙的正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散步时发现醴泉的这件趣事。

几个月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小公主满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来九成宫朝见,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自九成宫回到长安,唐太宗亲自侍奉太上皇李渊,与长孙皇后一起献上饮食服饰等,直到夜深了才离开。唐太宗想要亲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应,让太子李承乾代为相送。

贞观七年,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而驸马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未来的赵国公,现在的宗政少卿长孙冲。同年,长孙皇后的幼子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一职,那么并州又是什么地方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但凡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而唐太宗却轻描淡写地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唐太宗对妻子所生的这个小儿子的宠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遥领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的同时,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将军、雍州牧等职位,而在别的同龄皇子已经远赴封地上任的时候,李泰不仅仍旧留在父母的身边没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还下令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

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渊在两仪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异宝,长孙皇后又亲自为唐高祖梳头,为他戴上冠冕,并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头发都全白了。”众人无不伤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寻常百姓一样。

庚辰,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起驾幸九成宫,一天夜里柴绍匆忙前来上报说有急变,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离去,而同床共眠的长孙皇后虽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坚持要一同前往,宫人纷纷劝止,长孙皇后却说:“陛下如此震惊,我又如何能够安心养病?”

贞观九年三月,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同年长孙皇后身体不适,唐太宗担忧之下接连请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等诸位得道高僧进宫为妻子受戒祈福。后来昙藏法师逝世于会昌寺,长孙皇后与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为其吊丧,唐太宗又下诏安葬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也因为为皇后受戒的缘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为了空观寺上座。

贞观十年,随着长孙皇后病重,李承乾为母亲的病情十分忧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为母亲祈福,但长孙皇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说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况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为之事,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唐太宗与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们纷纷请求大赦天下,但是长孙皇后坚决拒绝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虽然不忍违逆妻子的意思,没有大赦天下,但是却另辟蹊径,想到了用别的方法来为爱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诏说:“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废弃寺庙,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妻子早日康复。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复的寺庙,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此亲自撰写了《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一文并流传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为之事,但是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还是为了。

然而,尽管唐太宗想方设法想要从死神手里将爱妻的生命夺回来,却天不遂人愿,这一年的六月己卯,长孙皇后抛下了少年时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抛下了刚刚弱冠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抛下了出降不久的爱女长乐公主以及更为年幼的4个儿女,崩于长安太极宫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盛年而逝,留给丈夫、儿女的是无尽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对妻子的离世悲恸万分,诸位皇子公主也悲伤异常,尤其是晋王李治,哀慕感动了周围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于是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举动: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一双儿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抚养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亲自抚养公主的皇帝!

试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过多少位皇子,有过多少位公主,又有几个能有这份殊荣被皇帝父亲亲自抚养?而长孙皇后的儿女并没有因为母亲人走茶凉,反而享受到了这等殊荣,这实在是唐太宗这个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惊世举动!

九月丁酉,长孙皇后将要安葬昭陵,虞世南为此撰写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册文》,而提到长孙皇后的谥号“文德”二字,又是说来话长。

皇后有谥号是从东汉开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后都只有单谥而不是复谥,只不过史官为了便于区分,才将她们的谥号和皇帝的谥号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而长孙皇后却在逝世后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复谥“文德”。

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纵观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刘感这位忠君死节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渊赐了复谥“忠壮”,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有过复谥。

而长孙皇后的“文德”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唐人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无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长孙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亲自为妻子撰写碑文,特别提及了长孙皇后临终前曾百般嘱咐过要“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的心愿,所以唐太宗亲自选定了九嵕山为帝陵墓址,因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愿望。

长孙皇后下葬时,唐太宗又特意挑选了名声嘉美、英俊可爱、博通诸艺、富于才情的于尚范、袁公瑜、齐世武、独孤士餮、宋思真、陆绍、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为挽郎。

就在这段百官为皇后服丧的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中书舍人许敬宗看到欧阳询的相貌丑陋怪异,大笑出声,唐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气,立马将许敬宗贬为了洪州司马。许敬宗不仅一下子官职连降3级,而且还从京官被贬为了地方官员,罚得极重。

而唐太宗对妻子的追念远远不止于此。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度人在宗圣观出家,为皇后追福。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孙皇后安葬进昭陵的玄宫后,唐太宗下令让人在五重石门外修建栈道,令宫人起居供养一如皇后生前。而这条栈道直到唐太宗驾崩后合葬昭陵玄宫,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层观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征一起登上层观,唐太宗指着昭陵让魏征看,魏征则回答说:“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为陛下是在让臣看献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么臣看到了。”唐太宗闻言潸然泪下,不得不流着泪毁掉了层观。

事实上在这个百善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唐太宗如此张扬地思念妻子被魏征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唐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给魏征的回诏中,公然向大臣倾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如此一字一血泪,当真令人唏嘘不已。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

按照惯例,只有当皇帝驾崩后,皇后才能跟随丈夫一同配享太庙,但唐太宗却早早将长孙皇后配享太庙,并且连指定的庙乐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与重视,才会让妻子与自己的祖先们一起享受同等级别的祭祀?

贞观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释道宣为妻子写了《大般涅盘经卷》作为供养经,以此为长孙氏追福,这部经书后来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铎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三龛落成,唐太宗驾幸伊阙,亲自检阅佛龛。而伊阙佛龛之碑上的《三龛记》则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是龙门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画奇伟,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装饰之宏伟壮丽,乃至“有金银之语”,足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对此佛龛之重视。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观内为长孙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为已逝世的爱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将年仅8岁的小女儿封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户。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则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却大方地将衡山作为封邑,封给了这个嫡出的小女儿。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谋反的事情败露,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是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更不想让逝去的妻子伤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于是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儿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纵然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夺嫡而双双被贬,唐太宗也因此伤透了心,但为了同时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年幼但性格温和的幼子李治为太子,并说了这样一段话:“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而意欲夺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处罚,也不过是降了一级爵位,只被贬为了东莱郡王,后又改封顺阳郡王。

李承乾作为谋反案的主谋保全了性命,只被废为庶人,但身为从犯的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却依旧难逃一死。杜荷死后,唐太宗心疼女儿,于是亲自为她挑选了薛瓘作驸马,而为了让城阳这一次的婚事再无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则显示:“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

按照当时的惯例,婚礼应于傍晚时分举行,不过根据占卜的结果,婚礼需要白天举行才会吉利。于是唐太宗决定破例将城阳的婚礼改在白天举行,但此举却遭到了马周的强烈反对,唐太宗不得不作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城阳与薛瓘的婚事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他们的儿子薛绍正是日后唐高宗爱女太平公主的驸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长乐公主病逝,唐太宗对爱女的早逝悲痛异常,下令让长乐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门的规格——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即便是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属这一情况。

然而皇家的不幸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亲自抚养在膝下的晋阳公主也因病逝世,年仅十二岁。唐太宗悲伤不能自己,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数十次,身体也因此变得羸弱不堪。大臣们纷纷进谏劝慰,唐太宗则答道:“我又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根本无济于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

最终唐太宗只得强忍悲伤,下诏给有关官员,将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于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不幸夭折的爱女的往生祈祷,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给予自己一丝丝的安慰。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于黔州,唐太宗为此辍朝,并以国公礼安葬了他。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亲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时不禁潸然泪下。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于长安崇仁里,唐太宗带着病体执意要亲临宅邸吊丧,并对前来阻拦的房玄龄说:“我这次前往,不只是为了君臣之义,更是为了当年允婚的情谊,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义重,你不用再劝我了。”于是唐太宗带着数百骑士兵从兴安门出发,一直到了延喜门,长孙无忌上前说道:“陛下圣体抱恙,此时前去吊丧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旧情,臣很感激,但亡舅临终前曾说过:‘陛下对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后也许会亲自前来吊丧,而我只不过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员,活着时对陛下没什么帮助,怎么可以死后还要让陛下如此劳烦,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愧疚的。’”长孙无忌跪在唐太宗的马前流着泪极力劝止,唐太宗这才答应回宫。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将顺阳郡王李泰重新进封为濮王,食邑一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为了纪念母亲长孙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如此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至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许,即使是太子,也没有这个能力与胆量这么做,而《诏建大慈恩寺》这封诏书也证明了这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诏令太常卿李道宗带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等人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务必要让大慈恩寺显得庄严肃穆,并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请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随后,唐太宗又带领太子李治与百官在安福门楼执香炉,目送高僧与各种佛像、经卷、舍利等依次奉进大慈恩寺,各种奇珍异宝“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尽头。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长孙皇后的生辰这一天,唐太宗将妻子所生的小女儿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唐太宗还因此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风,与京兆尹、冯翊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将州县分为八个等级,岐州位列第二,仅次于雍州、洛州、并州,中晚唐时更是一度被定为了西京,所以长孙操身为一介臣子,只因儿子尚主便被提拔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对衡山有多重视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仪式极为繁琐,所以遗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驾崩,婚礼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于九成宫含风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宫,与长孙皇后同穴而葬。

随着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贞观帝后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实不然,从古至今各种关于贞观帝后的传说一直屡出不穷,至今未歇,比如长孙皇后怀孕患重病,孙思邈引线诊脉传颂千古;又比如唐太宗为产后体虚的爱妻访求一种名为蜜碗的美食;再比如唐太宗亲自酿了葡萄酒与长孙皇后共饮等等。

而关于长孙皇后的种种事迹,也历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如长孙皇后所作《春游曲》,唐太宗对妻子的这首诗是“见而诵之,啧啧称美”,但偏要有老学究认为长孙皇后作为一代贤后却“作情艳,恐伤盛德”;又如长孙皇后一双保存至宋时的岐头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这双岐头履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后来传到宋代秘库中。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朝画家米芾奉命为文德皇后履作画题字,后又流传到明代,亦被时人当做国粹来保存,有人欲出数万钱只为看一眼,主人仍不许。

而这只遗履的出现,也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如此华丽,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实上史书记载的也是长孙皇后对这些衣饰物品的态度是够用即可,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只穿破旧或打着补丁的衣服。而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也恰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唐太宗的后宫那么风平浪静,是长孙皇后的宽容慈悲感动了这些嫔妃吗?不,当然不是!宽容慈悲并不能阻挡争宠出头之心,史书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宠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让后宫风平浪静真正平息了争宠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为唐太宗只爱长孙皇后一人,后宫中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无记载的无宠嫔妃们并不会蠢笨到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后宫中自然也就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并非唐太宗才有,何况历数唐太宗后宫的嫔妃,基本上除了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外再无更多的记录——对于早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长孙皇后而言,这些无宠后宫又有什么值得她妒忌呢?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于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这些弱者,长孙皇后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假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就是长乐公主最为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用去担忧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谁能介绍几部关于帝后的小说,要结局好的,类似明成祖和徐皇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小说。

  《大唐风月》忧然【这个很赞哦,不过结局到了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书整体来说绝对配得上“风月”两个字,这本书很容易搜到,都是免费的,下载的话百度文库里有,不过你要注意看是不是完结了啊】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运筹帷幄,玄武政变,开创大唐盛世,造就华夏民族璀璨历史。他薄情、亦多情,更是痴情,后宫多少佳丽嫔妃,始终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抹明净玉致的清淡身影。长孙皇后,是爱妻,是红颜知己,更是灵魂的依偎,江山与美人,他更想执手一生的,只不过是那样洁净的一个女子。   

  长孙皇后,谜一样的女子,端秀从容、慧黠毓敏、智慧绝伦,十三岁嫁与李世民,十年皇后生涯,以超群的智慧影响了大唐初期的清明政治。鲜为人知的,是一代帝王对她的终极之爱……她短暂的一生,独享风月,享尽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以及母仪天下的尊荣崇敬……   大唐第一后,仅以其柔韧的背影,独绝千古。

  《大唐长孙:你是我的皇后》文 / 小魔女KIKI【很轻松的文,伤感也不会绝望的】

  他是一代明君

  她是千古一后

  或许他们可以如此相爱……

  不知道“出众风流旧有名”的她是否会让他吃醋

  “花中来去看舞蝶”的她是否会让他分心,

  “兰闺艳妾动春情”的她是否会勾起他的脖子撒娇,

  “檐边嫩柳学身轻”的她是否会让他抱在胸口爱不释手?

  怎样的女人才会让李世民爱了一辈子?

  不仅是她的一辈子,而且还有他的一辈子?

  恶搞?OK,就写她的一面,为其它小说中的长孙做一个补充,提供一种可能,哪怕只会猜中1/N……

  《金屋恨》【我也看了好久,是写汉武帝和陈阿娇的,改变了历史结局,虽然最后也是写到死亡,但也是好的结束了。。。还有一个我自己的看法你别介意,是穿越文,虽然说了很多,但总觉不是陈阿娇了,是另一个特别淡然的女子O(∩_∩)O~当我无聊哈,百度文库有,有好几个番外,其中两个作者没完结】

  那一刻,他漠然离去,任凭少年时为她承诺筑起的金屋在彼此心中渐渐荒芜。那一年,她在红尘兜兜转转,想要逃开,却终于躲不开属于自己的命运。那一世,他们生命中隐藏着的脉络终于浮现,方知背后埋藏着千丝万缕的因缘。

  明成祖和徐皇后的小说不多见,但是我也蛮喜欢他们的,也算少有的伉俪情深吧,我前几年还真见到过写他们的一本小说,可惜是坑,不过我对坑没感觉也不排斥,所以感觉还好吧。。。即使没有结局的话,想想历史吧,因为那是他们,赢了也很幸福过。。。跳不跳你看着办好了,不过可能是没有结局了。。。

  《大明绝恋之双面皇后》文 / 离情杳杳

  历史与言情兼顾

  残暴与柔情并肩

  朱棣与仪华携手

  共普一曲绝恋歌

  用我的拙笔写下自己的情感,掺加深情,渗透人心……

  当一个现代女孩在机缘巧合之下,回到几百年前的明朝,碰到一个性格冷酷君王,一个软弱善良的太子,一个畸【百度】恋她的神秘人,她该何去何从……

  朱棣是一代君王,她只是个平凡的女孩,不值得让他倾爱一生.

  朱允炆是个多情的好男儿,她的心只容得下一人,不值得为她放弃一切.

  他位高权重,她视他为兄长,不值得为她舍弃生命…

  她只希望有份平凡的爱,有个平凡的人来爱…

  《秀丽江山》【我没看过,但是人家都说不错,应该还可以的。。。】

  我不知道怎么理解你结局好的说法呐,因为死亡总是逃避不了的,白头到老,生同寝死同穴的话,很好了是不是?

求女主为长孙皇后或陈阿娇或是隋炀帝皇后萧氏的小说

女主长孙皇后:《桃之夭夭——长孙皇后》 作者: 草煲鸭 《长孙皇后》作者:隽涓(这本很短)

《大唐风月》作者:忧然《文德皇后》(此文是坑)

女主陈阿娇 :《金屋恨》作者:柳寄江 《何处金屋可藏娇》作者:多多

女主萧皇后 :《贪狼桃花殇》(原名:穿越之我是隋唐萧皇后)隋唐萧皇后传奇

《千年情牵》 《隋变》《隋唐之我是萧皇后》

有关长孙皇后的小说多为未完结 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一下这个帖子收集了所有的小说

http://tieba.baidu.com/f?kz=144856232

长孙皇后猜想之皇后的传说:有几个美丽的传说

长孙皇后与千年古香泉

香泉镇西北方的半山坡上,原始存有一山泉,因泉水清澈、甘洌净爽、香气四溢而取名香泉,香泉镇的地名也因此而来。还有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的贤明皇后长孙氏的故乡就在这里,长孙皇后是一位美丽端庄、品貌皆佳的才女,协助李世民奠定了大唐伟业,“香泉”之得名,是因为皇后回娘家时在此洗浴,泉水从此凝香而得名。

在香泉镇孙家村西山坳,还有长孙皇后的父母墓园,墓园占地10亩,当年所建的牌坊、山门、祭祀大殿、梳妆亭、琴棋阁、乘凉台和望京楼均已毁灭,现在残留的有墓冢、上马石等景点。“我们正在规划建设香泉故址博物馆和一个占地500亩的长孙皇后墓博物苑,里面将雕刻一个12米高的汉白玉的长孙皇后像,还有一些关于长孙皇后的人文资料等。”说起古香泉的旅游规划,镇长梁云涛滔滔不绝。

长孙皇后与悬丝诊脉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

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孙氏系从民间召来,不是有职衔的太医院的御医,太监就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同行问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

吴承恩《西游记》中有孙猴子给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的故事。毕竟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或者说,大略只有孙猴子这样的神通。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之事?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人在1968年请教过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旧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其事,但只不过是一种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

长孙皇后与玉龙子

唐天后曾经召见各位皇孙。她坐在殿上,看孩子们嬉闹玩耍。于是将西方国家所贡的玉环、钏、杯、盘等拿出来,摆放在前前后后,让孩子们随便争夺拿取,以观察他们各自的志向。孩子们没有不争抢奔夺的,都有很大收获,只有唐玄宗端坐在那里,根本没动。皇后认为他很不一般,抚摸着他的背说:“这个孩子应该成为一个太平天子。”于是让人取来玉龙子赐给他。玉龙子,是唐太宗从晋阳宫得到的。文德皇后平日把玉龙子放在衣箱里保存,等到大帝诞生第三天,她把珠络衣褓和玉龙子等物全都赐给他。以后便一直放在内府珍藏。玉龙子虽然长宽不过几寸,却温润精巧,人间不可多得。等到唐玄宗即位,每当京城久旱不雨,他必定虔诚地向玉龙子祈祷。要下雨的时候,近看玉龙子,龙鳞及鬃毛都像在动。开元年间,三辅大旱,唐玄宗又向玉龙子祈祷,但十多天以后也没下雨。他把玉龙子悄悄地扔到南内的龙池中,顷刻之间,云状的东西骤然而起,紧接着风雨大作。等到他游幸西蜀,车驾来到渭水,将要渡河,车马停在水边,左右侍卫,有的在河中洗弄身子,无意中从沙中拾到了玉龙子。唐玄宗听说之后十分惊喜。他看过玉龙子之后流着泪说:“这是我从前极宝贵的玉龙子啊!”从此以后,每天夜里,玉龙子都把屋里照得通亮。唐玄宗回京以后,玉龙子被一个小黄门偷去,送给了李辅国。李辅国平常把它放在柜子里。李辅国将败落的时候,夜里听到柜子里有声音,打开一看,柜中没有玉龙子了。

长孙皇后与开元通宝

钱有文如甲迹者,因文德皇后也。武德中,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

钱。此四字及书,皆欧阳洵所为也。初进样日,后掐一甲迹,因是有之。

(出《谭宾录》)

有一种钱的图案像指甲掐出的痕迹似的,那是因为文德皇后而形成的。武德年间,废止五铢钱的流通,开始使用“开元通宝”钱。这四字的书写,是欧阳洵完成的。当初将设计图 样送给皇帝审查时,文德皇后在那上面掐出了一道指甲印儿,因此铸钱的时候把指甲印儿也 铸出来了。

长孙皇后与御石榴

在昭陵以北约二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庄河”的小村庄,这里的农户几乎每家都或多或少的栽植一种果树——石榴。这里的石榴果大籽肥,酸中有甜,甜而不腻,爽口宜人。据说这种石榴在此已有近二千年的种植历史。

相传李世民早年经常率军路过此地。一次,李世民(时为秦王)的王妃长孙氏突然感到腹部胀痛,食物无味,茶饭不思,四处求医,仍难以治愈,就连当时盛名远扬的医圣——药王孙思邈也是一愁末展,无能为力。李世民情急之下,张榜公告,重金求医,以期早日解爱妃的病痛。

这一天,一位年愈花甲的老人来到帐中,献上二个碗口一般大的石榴,请求一试。李世民无奈之中,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亲手剥开石榴,将一颗颗珍珠般晶莹剔透的石榴籽送于长孙氏口中,半个石榴食完之后,王妃顿感胀痛消失,食欲大增,病痛之状瞬间烟消云散。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登上皇帝宝座,便下令将庄河村的石榴定为宫中贡品,年年上贡,自此之后,庄河村的石榴便有了“御石榴”的称誉。

长孙皇后与“蜜碗”

唐太宗的皇后长孙娘娘产后得了疑难重症:多亏名医孙思邈给她治好。可是病后身体虚弱,面黄如蜡。太宗召来管御膳房的太监,吩咐他小心侍候娘娘,多做滋补身体的饮食菜肴,太监下去后细心作了安排。早晨端去了“清蒸鹌鹑蛋”,娘娘只尝了一口;中午摆上“红烧鲜鲤鱼”,娘娘一闻就恶心;晚间送去“清炖人参鸡”,娘娘连看都不看一眼。

一日,魏征进宫探病,问了娘娘的饮食。太宗叹了一口气说: “皇后百样补品都不想吃, 日渐消瘦”。魏征奏道:“为臣听说佳县有一位张厨师善做民间小吃蜜碗,病人最喜食用,何不请来一试”。太宗闻奏,立即派人将张厨师请进宫中。

第二天一早,张厨师亲自给娘娘送去蜜碗,娘娘见盘中所盛的吃食不是常见的海参燕窝,鸡鸭鱼肉,而是一个金灿灿的小碗,就发生了兴趣。她端起盘子仔细看了一阵以后,轻轻咬了一口,只觉得又酥又软,美不可言。接着又一口一口慢慢品尝,吃得一点不剩。从此,娘娘胃口渐开,每天除吃两个蜜碗外,还能吃一些别的东西。过了一个月,娘娘脸色渐渐红润,过了三个月,娘娘玉体已经康复。

娘娘出身在民间,虽贵为皇后,却没有一点架子。病好后,她亲自到御膳房学做蜜碗。娘娘心灵手巧,做出的蜜碗更加酥甜。逢年过节时,她还把亲手做的蜜碗赐赠给大臣、亲友。这样,蜜碗这种风味小吃就广泛传到了民间。

据说蜜碗的做法是:每三斤白面,加十个鸡蛋和一斤蜂蜜,将面和匀,擀成半寸厚,撒上新鲜芝麻,将面折成双层,然后还擀成半寸厚,切成手掌大的方块,做成碗状,放入。油锅炸熟即成。

长孙皇后与陇县马蹄酥

陇县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圆形似马蹄而得名,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的名贵糕点。

据民间相传,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归乡省亲时,传入其家乡陇州的宫庭膳食。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现在的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词堂。

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当地一心灵手巧的邦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的,后传入民间。 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适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马蹄形状,放入大油锅烹炸而成。

马蹄酥层簿如纸,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细致,层多松软,油而不腻,香甜味厚,入口即酥,营养丰富,且能存放而著称四方。

除了长孙皇后,唐太宗还曾深情爱过哪些女子?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的爱情,人们立刻会想起长孙皇后,那个气度雍容、贤德自律的皇后。她和李世民少年结发,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长孙皇后在36岁去世后,李世民无比悲痛,从此再未册立皇后,他们的爱情传诵千古,让后人感佩不已。

尽管有着如此感人的爱情,可李世民还是唐太宗,是大唐皇帝,除了长孙氏之外,他还有很多别的嫔妃。虽然他与她们的故事不过是红花背景下的绿叶,是非主流的爱情。却也不同寻常,让人荡气回肠。

1、贵妃韦?——一场不对等的姐弟恋

?,美玉也。并且这不是一般的美玉,是帝王、诸侯在举行朝会、祭祀的典礼时所用的玉器。所以,只看这个名字,便知道韦?的父母肯定不是一般人。韦?,字泽,出身于北朝世代贵族之家,她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北魏、北周和隋朝的名将高官。韦?生于隋开皇16年(公元597年),这个被父母寄予厚望的的女儿长大了,成为“天情简素,禀性矜庄”、“艳夺巫岫之莲”“丽掩蜀江之锦”的美丽的女子。父母将她嫁给了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不久生下了一个女儿。可安静的时光没能持续多久,公元613年,李子雄父子参与到杨玄感变乱中,失败后双双被杀。没办法,年仅16岁的韦?只能带孩子回到了洛阳娘家,开始了长达8年的守寡生涯。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621年,李世民统帅唐军攻占洛阳,邂逅比自己大两岁的韦?,一下子就被她成熟女人的魅力迷住了。嫁过人有过孩子是姐姐又何妨,我们高富帅的李世民才不管这些,他不顾一切地爱上了韦?。很快,韦?又为李世民生下了女儿临川公主。李世民登上皇位,册封韦?为贵妃,这是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之首。韦?又生下了太宗10子纪王李慎。太宗对韦?虽然不及对长孙情深,却也非常亲厚。后宫风起云涌,年轻貌美的嫔妃层出不穷,可韦?始终稳坐贵妃宝座,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她就是最高。太宗还厚待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将之封为定襄县主,嫁给了大将军阿史那忠。

韦?前半生坎坷,后半生却平静安宁。太宗去世后,她被尊为纪国太妃,离开长安,随被封为纪王的儿子李慎迁居藩地,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唐高宗麟德年间,高宗去泰山封禅,韦?陪同前往,不幸在去泰山的路上病逝。这一年是公元665,韦?69岁。而韦?病逝的地方是洛阳,正是她当初遇到李世民的地方,是见证他们非凡姐弟恋的地方。从这里开始,亦在这里结束,也算完满。

2、德妃阴氏——唐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拉起了反隋的大旗。李渊14岁的儿子李智云没有来得及逃走,被捕杀。不久李家的祖坟又被挖开,挫骨扬灰。而主持这一切的是杨广手下的大将骠骑将军阴世师。亲兄弟被杀,祖坟被挖,这仇恨是何等的不共戴天?所以当唐军攻占长安时,阴世师被毫不留情地斩首示众。

阴世师死了,还留下一个女儿和幼子。本来,作为犯人家属的少女阴氏免不了被凌辱的命运,可是一个偶然,她遇到了李世民。

尽管背负着彼此家族的血海深仇,他依然爱上了她,这爱让他不顾一切。他们是唐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幸好这唐朝的罗密欧英明神武、气概不凡,没人能干涉得了他们的爱情。阴氏很快生下太宗五子李佑。李世民登上皇位,阴氏被封为德妃。谁能想到,这个李唐皇室的仇人之女,竟然成为高贵的“四夫人”之一。

光阴如梭,十多年过去了。来到太宗身边生儿育女的阴氏安享着富贵荣华,早已忘记了曾经的仇恨,可是有人没忘,就是和她一起幸存下来的弟弟阴弘智。和姐姐不同,杀父大仇一直深埋在阴弘智的心中,他在等待时机。阴妃的儿子李佑长大后被封为齐王,逐渐有了一些势力。这时身为舅舅的阴弘智来到外甥身边挑拨说:“你兄弟太多,皇上驾崩后,你得有死士自卫。”李?很听舅舅的话,于是按照阴弘智的建议开始招兵买马,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到了贞观十七年,李?终于发动了叛乱,兵败后被杀。在深宫的阴妃眼睁睁看着弟弟和儿子走上不归路,却无计可施。尽管太宗对阴妃没有过多责怪,只是将之降级为”嫔”,可爱情再也没有了。失去了至亲的阴妃郁郁而终,唐朝的朱丽叶最终还是悲剧结局。

3、大小杨妃——命运坎坷的悲情女子

唐太宗的后宫中有两个杨妃,她们是堂姐妹,都不是寻常人物,都是命运坎坷的悲情女子。

第一个杨妃是前朝公主、隋炀帝的女儿。在隋唐交替之际,昔日的公主沦落于秦王府,她生下了太宗的三子李恪和六子李?帧3?了长孙皇后之外,这位杨妃是太宗生子最多的嫔妃,可见这位前朝公主的美丽。杨公主的儿子李恪十分优秀,是除了长孙皇后的三个嫡子外,太宗最喜欢的儿子,将之封为蜀王、益州大都督。当他对三个嫡子倍感失望的时候,曾经动心想立李恪为太子,说他英武果敢,很像自己,最后因为长孙无忌反对作罢。太宗死后,李恪牵连到高阳公主谋反案中,被诬杀害。

第二个杨妃是太宗的亲弟弟——在玄武门之变的被杀的李元吉的正妃。李元吉死后,太宗将美貌的弟媳纳入自己的后宫,虽然没人敢说什么,可自己也不太好意思,一直没有给杨氏正式的封号。因为李元吉后来被追封巢王,史书中便称杨妃为巢王妃。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只生了一个孩子,这孩子就是这位杨妃所生。由此可见,这位杨妃无疑也是太宗最喜欢的女人之一。太宗一度还向立后,人选依然是这个杨妃。

两个杨妃的下落都很模糊,承载着乱世沧桑,她们应该都是老死宫中吧。

4、贤妃徐惠——惟愿与君生死相随

公元649年,唐太宗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没有生育孩子嫔妃要被送去出家——当时是五品才人的武则天就被送到了感业寺。可其中一位——二品充容徐惠坚决不肯。她对逝去的太宗思念不已,不久生病,并且拒绝医治。面对前来劝她的人说:“我受先帝的恩遇甚深,无以回报,我只想早早离去,魂若有灵,相伴陵寝,便是我最大的心愿!”

如果说韦?、阴妃、两个杨妃与太宗的爱情婚姻都有被动的成分,那么徐惠不是,她是与长孙皇后一样深爱太宗的。

徐惠是湖州才女,8岁便能赋诗。她是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入宫的,当时只有12岁。

徐惠既美丽多才又睿智明理,所以得到了太宗的深爱。她的封号从“才人”、“婕妤”、再到“充容”,始终在不断进步,将同期入宫的武则天远远抛在了身后。

有一次太宗召徐惠来见,可是左等不来又等不见,正要大发雷霆。这时徐惠姗姗而来,递给太宗一首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看到如此情深却又娇嗔调皮之语,让太宗忍不住转怒为喜。在太宗最后的岁月里,是徐惠陪伴在他身边,陪着他走出宫殿远征辽东、出巡函谷,登临终南山翠微宫,两人写下了“小山赋”的唱和之篇,成为一段佳话。

太宗晚年连年对高丽用兵,并且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身在后宫的徐惠忧心忡忡,慨然上疏《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在奏疏中,她勇敢地向皇帝指出,征伐高丽为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穷兵黩武必然会对国家和人民造成危害,同时她也批评太宗大兴土木、生活奢侈,希望他能罢兵节俭,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太宗读后,“善其言,甚礼重之。”他对徐惠已不仅仅限于一般的男女之爱,更多了一份由衷的尊重与欣赏。

正是因为这份相知相爱,让24岁的徐惠在太宗死后决然选择了追随。死后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主体,是陪葬者中离太宗最近的一个。而徐惠也是除长孙皇后以外唯一被写入正史“后妃传”的太宗嫔妃。

文治武功并臻的唐太宗真是传奇,他不仅有与长孙皇后的主流爱情,更有这些超越年龄、世仇、伦理和生死的非主流爱情,一一读来,同样感人至深。

标签: 大唐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