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走出的清代名将沈鸿宾曾镇守台湾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95

来源:湖北日报


咸安走出的清代名将沈鸿宾曾镇守台湾——


“将军第”故居见证风云岁月



“将军第”内景。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通讯员 胡剑芳 李星


冬日暖阳,咸宁市咸安区太乙洞的群山环抱中,一处高墙宅院特别显眼。这就是清代名将沈鸿宾在此修建的“将军第”。


光绪年间,沈鸿宾曾统领台湾马步营,镇压台湾匪首刘参根,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台湾。


2013年3月,沈鸿宾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沈鸿宾故居保护工程项目,2016年开始修缮,目前已完工待验收。


晚清风格“将军第”


太乙洞入口旁的路标上写着:石屋山沈家。跟着路标驱车上山,几棵参天大树下,一座飞檐翘角、白墙黛瓦的高墙大院豁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沈鸿宾故居。


故居高大宏伟,前方是池塘,山脚下是一片田地,站在院子里,视野开阔。大门很高,故居保护员、沈鸿宾同族后人沈明嘉介绍,门的高低是身份的体现,高门可以骑着马打着伞进来,显示地位。


走进大门,穿过天井,又是一重大门,门额上有一块刻着龙形图案的大理石石匾。咸安区博物馆副馆长孙芬介绍,这一栋一进三重古居,为典型的晚清风格建筑,总面积2578平方米。


沈明嘉说,房屋是沈鸿宾修建好的,本来只修了一进三重,但大门的左门框被工人弄断了,他便在外面加了一重,外面一重供士兵和门房使用。因此,古居比旁边的老屋要往前多一截。


咸安走出的清代名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屋确实矮多了,门框、门墩和柱子均比较小,大门上方的横梁和柱子已遭风蚀。


屋檐下,有三排像鸟一样的装饰。沈明嘉介绍,这是木制大雁。沈鸿宾,原名道富,号雁门,大门上方用大雁飞翔的造型寓意展翅高飞。


据沈氏宗谱记载,沈鸿宾生于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咸丰四年投效提督军门,一路屡建军功,不断受封赏。同治五年,给一品封典。没多久,他因缉私不力降为副将,御差回籍。回家后,他于同治七年至十二年(1868~1873年),将老房就地重建成“将军第”。


光绪年间,沈鸿宾被朝廷再度委以重任,升任台湾海营提督,驻扎台湾府。当时,匪首刘参根在当地集数千贼匪,扰商害民。沈鸿宾带兵剿匪,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生擒匪首,为台湾百姓除掉了匪患。


光绪六年(1880年),沈鸿宾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客死台湾镇海营部,时年47岁。


保护古居振兴乡村


湖北科技学院教师王活曾撰文介绍,沈鸿宾故居以中央厅堂、天井为中轴,左右对称,做工考究,梁枋、窗格雕花精细,具有显著的楚文化装饰艺术风格。该建筑也是我省重要的涉台文物,是对台湾治理管辖的重要实证,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清代)对台湾进行开发和管理的历史史实。


孙芬说,沈鸿宾为了台湾安宁,鞠躬尽瘁,沈鸿宾故居建造工艺水平又高于其他普通民居,为研究鄂东南民居提供了典型案例。


该故居被批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咸安区聘请北京的专业公司做了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


修缮工作从2016年开始,2018年,咸安区又对沈鸿宾故居和外围实施白蚁综合治理防治工程,均已通过市文旅局组织的验收。现在,沈鸿宾故居消防报警灭火系统工程也接近尾,年前可投入使用。


下一步,咸安区将在沈鸿宾故居陈列布展,对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将这里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与山下的太乙温泉、太乙洞等景区连成一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