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圆明 | 圆明园中的藏书楼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292

《文源阁》 张宝成绘


文源阁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一处著名藏书楼,位于水木明瑟之北。此地原为一座四方重檐大亭,称为四达亭。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十分仰慕江南的文化、艺术,他于乾隆四十年 (1775)仿照浙江宁波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将圆明园内的四达亭改建成文源阁,专门贮藏《四库全书》。


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系由朝廷倡导的规模空前的修书活动,表面上是稽古右文、渲染文治,而实际上是欲通过编纂过程中的征书、禁书、毁书和编书等一系列做法,来清除汉族士人反对满洲统治的思想和典籍,即“寓禁于征”。不过,《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总结,无疑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贡献。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因为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是由官方组织手抄了七部,分别建阁贮存。这就是被称作“内廷四阁”或“北四阁”的北京紫禁城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和盛京(今辽宁沈阳)故宫之文溯阁;以及被称作“江南三阁”的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


从上至下依次为:故宫文渊阁、避暑山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文溯阁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圆明园内“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为文源阁,上下各六楹”。“文源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与文华殿后之文渊阁,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皆以贮《四库全书》。阁额及阁内‘汲古观澜’额皆御书。联曰:‘因溯委以会心,是处原泉来活水;即登高而游目,当前奥窔对玲峰。’……阁前石为玲峰,刊《御制文源阁诗》,阁东亭内石碣刊《御制文源阁记》”。


文源阁南向而立,有楼六间,覆黑色琉璃瓦,嵌绿边,前方凿挖一水池。阁东侧为御碑亭, 亭内石碑上刊刻乾隆皇帝御制《文源阁记》,满汉文对照。另外,在文源阁前水池中还有清高宗 赐名的巨型湖石“玲峰”,高约六七米,玲珑剔透,孔穴甚多。


圆明园被毁之初,文源阁前的巨型湖石“玲峰”。


弘历所撰《御制文源阁记》云:


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于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于是就御园中隙地,一仿其制为之, 名曰文源阁,而为之记曰:“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 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 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


弘历在《文源阁记》中抒发了自己对浙江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仰慕之情,天一阁的建筑规制成为圆明园中文源阁的模仿对象。他还极力强调天一阁的建置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这是从水而立义,以水克火,以求阁书永存。弘历认为经、史、子、集系传统文化的代表,且特别强调经的重要性。这与他推崇儒家经典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天一阁


从建筑规制来看,文源阁以及现存的其它内廷三阁均为正宇上下六楹、各通为一间,这不离范氏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内涵。


另外,内廷四阁也不是完全照搬天一阁的形式,而是内部对天一阁予以改进,采取了明两层暗三层的“偷工造”法,即外观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下楼板之间通常被浪费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个夹层,全阁上、中、下三层都能用来贮藏书籍。这样既充分利用空间,便于藏书,又节省工料,体现了清代宫廷建筑师们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和高度技巧。


文源阁建成之初,即仿照四库书函的样式,装潢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 入藏文源阁。


文源阁成之后,清高宗每年驻跸圆明园,几乎都要来此休憩览书,吟咏题诗。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三部《四库全书》抄缮完毕之后,入藏文源阁,并装潢、陈设完毕。


文源阁内的《四库全书》书册封皮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 的装潢办法,即利用象征四季的颜色来标明书的类别:经部用青色絹,史部用红色絹,子部用月白色绢,集部用灰黑色绢。这样以色分部,一目了然。在书籍装帧形式上,一律采用包背装。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源于南宋后期。包背装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用纸或絹帛将书籍前后连书脑一并包裹糊连而成。每若干册书放入一匣,衬以夹板,束以绸带,称为一函书。每函书的函套使用珍贵的楠木制作,既精致美观,还能防潮防蛀。文源阁本《四库全书》每册的首页都钤有“文源阁宝”和“古稀天子”印,末页则盖有“圆明园 宝”和“信天主人”印,这既可以作为识别标志,又为全书增色不少。


乾隆四十一年(1776)


《御制题文源阁诗》曰:


四库犹辽待,图书今古披。


缥缃馥新岁,前后绕清池。


触目资深造,澄怀得妙思。


文源端在此,讵谓骋妍辞!


在这首诗中,弘历将文源阁中所藏的典籍与其外观、周围之景、个人心境融为一体,审美的主客体在交融中升华,达到最高审美境界。所谓“澄怀得妙思”,即指圣人、贤者通过“清心”、“静心”观赏山水而体悟“道”这一心灵境界,是文人以达至澄澈的空明心境来看待世事,潜心创作,娱情于纯净创作中的一种悠然自足之人生态度,是人们审美心态极其生动的描绘。


文源阁的外观古朴典雅,蕴含深意,内部遍藏宏富卷帙,宁静肃穆,堪称中国古代藏书楼的经典。文源阁地处皇家园林之中,在一片山水葱郁、富丽堂皇的园林景观中显得卓尔不群,独擅朴素之美。


文源阁和其中的藏书伴随着“康乾盛世”的余辉,度过了半个世纪祥和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在抢掠圆明园珍宝之后,举火将这座旷世名园焚毁。熊熊大火在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中肆虐了三日,文源阁和其中所藏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也大部分毁于这场灾难。


现在,文源阁遗址仅余一些阁基,池子已经干涸。一些诗文碑刻湮没在一片荒芜蔓草之中, 尚依稀可辨。而乾隆帝的《御制文源阁记》石碑已经挪至文津街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我们仅能通过残存的石刻和有限的文献记载去想象这座文化宝库昔日的辉煌!


[作者]


尤 李


[编辑]


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