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濮、邲、鄢陵三大决战为脉络,谈谈晋楚争霸的来龙和去脉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78

大国争霸是春秋史的主旋律。一部春秋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各大国的争霸史,大国为了争夺霸主名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征伐。


而在这一系列争霸战中,当属晋、楚两国的争霸最为激烈,春秋争霸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晋、楚两国在争夺中原霸权。在双方争霸过程中,有三次重要的决战,它们是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


晋、楚争霸前各国的地理位置



这三次决战里,隐藏着晋、楚争霸战的来龙以及去脉。


一、城濮之战:楚军恃强而来,晋军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城濮之战(前632年)是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


这一战遏制了楚国自泓水之战后在中原的扩张势头,使得鲁、卫、陈、蔡、郑、曹脱离了楚国,回到中原阵营。


而晋文公则是名正言顺地登上了方伯宝座,结束了自齐桓公死后十余年间中原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更重要的是,晋国的崛起决定了楚国不可能独霸中原。


此后,中原诸国在晋国的带领下和楚国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抗衡,春秋历史进入了晋、楚长期争霸的阶段。从这一点来看,城濮之战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战役本身。


城濮之战


01楚国争霸战略的失误——武力并非上上之策


楚国在泓水之战获胜后,俨然已经把自己当做了霸主。但是他没有像齐桓公那样,打出“尊王”的旗号,并以调解中原各国的矛盾为己任,争取各诸侯国向心于楚。


而是一味仰仗军事力量和征服手段,追求一时之利,这就导致了楚国在政治上陷自己于不利。


公元前633年,楚国出兵伐宋,包围了宋国都城商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固赶赴晋国求救。晋文公随即建立三军,以先轸为元帅。


02晋、楚开战之前,楚国再次犯了战略错误,并得罪了齐、秦。


当晋国出兵之势已成,楚国本该即使转换战略,全力谋求击败晋国。如果楚国可以在晋军侵卫或者攻曹时,以优势兵力迫晋军决战,亦有可能胜晋,即使不胜也可以挫其锋芒。


而且,此时齐、秦尚未打破中立,晋军远道而来,如果楚军能和鲁国夹击晋军,那么晋军的处境亦会很不利。


可是楚国一心围宋,顿兵挫锐于坚城之下,坐失战机,陷于被动。而楚国又轻率拒绝齐、秦的调停,为丛驱雀,陷于外交上的孤立,在战略指导上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


03君臣不和、上下不一最终陷楚军于万劫不复之地。


当晋国顺利攻下曹、卫,并取得齐、秦出兵相助之后,楚国的被动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楚成王的退却不失为上策。但楚军前线统帅子玉却固执己见,执意决战。


而楚成王不能及时制止子玉,就说明他在决心退却的同时,也抱有侥幸心理。


除此之外,楚军统帅子玉的骄傲自大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子玉被对手晋文公决战前夕“退避三舍”的策略所迷惑,大举追击,既劳师疲众,又失道亏理。


当战争爆发之后,楚军主将也只是固守一般战法,对战场上的异常情况不能灵活采取对策,而为对方的诡道战术所诱骗,陷入混乱和被动。当左、右军遭到攻击,情况危急之时,主力中军却按兵不动,未作及时策应,致使左、右军被晋军逐个歼灭。


晋文公


晋军的胜利首先是在政治上,晋文公即位后,稳定内部,改良了吏治,选拔和任用了一批智能之士。其次,在外交上采取了正确的对外政策,首先举起了“尊王”大旗,拥有了团结中原诸侯的政治资本。接着,晋文公应宋的请求出兵抗楚,“攘夷”大旗也得以亮出,这样晋文公便造就了自己继承齐桓公尊王攘夷事业的形象。


另外,支持晋军胜利的,还有经济和军事上的原因。晋国在统一后,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作爱田”和“作州兵”使得晋国在统一后几十年中,既发展了经济,也扩充了军力。长期和戎、狄作战更是养成了晋军骁勇善战的风气,长期血战使其内部团结,纪律严明,这都是楚军不能企及的。


二、邲之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邲之战(前632年)是楚军和晋军的第二次主力间的大较量,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将帅不和、分歧不断的弱点,一举击败晋军,雪了城濮失利之耻。


邲之战因晋、楚争郑而引起,最终晋国惨败、威望下降,而楚国声威大震,最终成就了楚庄王“饮马黄河”的霸业。


01战争前双方形势对比


自从公元前627年,秦国在崤之战中失利后,就转而与楚国结盟,而晋国为了维持霸业,就得同时在西、南两方防范秦、楚。这也决定了邲之战中,晋国不能施展出全力和楚军决战。


在城濮之战前,秦国和晋国正处于“秦晋之好”时期,楚国则要面临两面受敌的境况。这一阶段,楚国的目标是“服宋”,即惩治叛楚的宋国。而邲之战爆发时,秦、楚结盟,宋国臣服,楚国的目标变为降服摇摆不定的郑国。


02战争分析


邲之战和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即胜负并非是由于双方实力上的悬殊,而是因为主帅在指挥上的正确或谬误。


战前,晋国援郑之师行动迟缓,尚未渡河郑都便已被攻破,楚军得以集中兵力全力对晋作战。而晋国由于要防范秦国的偷袭,所以对于是否要和楚国开战,一直摇摆不定。晋帅荀林父由于在军中威信不足,无力约束部属,晋军因此指挥混乱。


战中,当楚军以小部分兵力前来挑战时,中军佐先縠擅自出击使得大战全面爆发。毫无准备的荀林父见楚军大举进攻,竟然慌忙下令渡河撤军。


渡河时,荀林父未妥善安排偏师掩护,导致士兵恐慌,引起混乱,败局已定。


邲之战


邲之战,楚军的胜利完全得益于楚庄王的英明决策,楚军早在围郑之前就在蔡国建立了根据地,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因此围郑几个月后楚军斗志依旧。最重要的是此次作战楚庄王亲率全军,指挥统一,而且楚王还善于利用晋军内部不和的弱点制定战术,先是佯装求和松懈晋军防备,再是派遣小股部队刺探虚实。


而当晋军中军佐先縠擅自行动之后,楚王抓住战机,迅速展开奇袭,一举击败晋军。


虽然邲之战中,楚军并未趁晋军溃逃之际全歼其主力,导致晋国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但是邲之战对楚国依然是意义非凡,楚庄王赢得邲之战后,迫使郑、许、宋、鲁依附,同时与齐国通好,楚庄王因此成霸业。


三、鄢陵之战:晋、楚争霸的最后一次决战

鄢陵之战(前575年)是晋、楚争霸的第三次大决战,也是双方的最后一次主力会战。


这场战争最终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晋厉公因此复霸中原,而楚国在这之后再无力对中原展开大规模的争夺。而且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因国力损耗,再无大规模决战。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也可以称作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01鄢陵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575年,郑国叛晋投楚,晋厉公得知后亲率四军伐郑,同时派人前往宋、齐、鲁、卫乞师。郑国闻讯,求救于楚国,楚共王随即亲率三军北上救郑。


02战争的经过


农历六月,晋军渡过黄河后和楚军相遇于鄢陵。楚军欲在宋、齐、鲁、卫援军到达之前速战速决,晋厉公采取了郤至的意见,决定迎战。


晋臣苗贲皇本是楚国旧臣,他熟悉楚军军情,于是建议晋厉公分出一部分兵力牵制楚左、右二军,集中晋军全力进攻楚中军。晋厉公采纳了他的意见,双方激战一整天,楚共王左眼中箭,王子公子筏也被俘,但双方胜负未定。


楚共王决定次日再战,遂召集中军将子反入帐商量应敌之策,结果子反醉酒,不能入见。而晋国故意放跑了一部分楚国战俘,好让楚王知道晋军已准备就绪。


楚王无奈率军趁夜色撤退,行至半途,子反畏罪自杀。而晋军占领了楚军营地,食用了楚军粮食三日后凯旋而归,鄢陵之战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


鄢陵之战时各国的势力范围


03楚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首先,楚军在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利局面,楚国在中原只有一个郑国,而其他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如宋、齐、鲁、卫都在晋国旗下。而且在鄢陵之战爆发的四年前,楚国受到晋国蒙蔽,和晋国结盟,破坏了原有的秦楚之盟,使得晋国从容战胜秦国,从此晋国面对楚国时再无后顾之忧。


第二,楚共王的指挥能力明显不足,他不能判断出晋军的真实意图,所以整场战争楚军基本都是被动防御。而且楚王驭下不力使得子反不守军纪,醉酒误事,致使自己丧失了再战的信心。


而晋国之所以能在同楚国的争霸战中,赢下最后一次决战,与晋国的大战略是分不开的。晋国自始至终都将击败楚国,赢得霸权作为主要目标,因此他联合中原各国以及吴国,并拆散秦楚联盟,使楚国陷入孤立。而楚国的战略目标就显得很模糊,所以才能被晋国蒙蔽,自毁秦楚联盟。


结语

晋楚争霸自晋文公即位开始,到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双方平分霸权而基本告终,此后两国维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一直到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都郢,这场持续百年的晋、楚争霸及其余波才彻底告终。


在这百年里,双方互有征伐,但是当属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最为重要。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开创霸业;邲之战后,楚庄王开创霸业;鄢陵之战后,双方都意识到继续从事大规模决战的困难,楚国认为“当今吾不能与晋争”,晋国认为自己“实不能御楚”。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得以召开,中原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