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韩信等人经历看善恶转化,当善的要求高了,恶也不远了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06

《道德经》有云: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和恶可以转化吗?我们来看几个小故事。


兄弟之情:

兄弟之情最好的榜样自然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虞舜是长子,但是失去母亲。父亲瞽叟又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一个儿子象。父亲,后母,异母弟三个人联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对付虞舜。打骂都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想要虞舜的财产和妻子。


他们不断想办法害虞舜,包括趁修粮食亭时放火烧,趁虞舜挖井时,三人合力把土填回井里,他们以为这样虞舜总该死了吧,于是他们就开始分财产。


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结果虞舜回来了。


唐尧退休之后,虞舜掌握天下大权,此时怎么处置这三个害人精呢?


虞舜同样孝顺自己的父亲和后母,友爱自己的兄弟象,给象封地,这样的举动感化了家人,也感化了世人。


这是最好的兄弟情,大家认为兄弟之间应该是这样的。


刘邦也有兄弟,有刘伯,刘仲,刘交,他是老三,刘季。伯仲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的意思,说明刘太公的确没有什么文化,连起个名字都不会起。


刘邦还没有腾飞之时,在家就像个二流子,整天交友不事生产。刘邦又很好客,常带朋友回家,家中又没有东西可吃。这样招呼客人的重担就落到他大哥刘伯身上。


刘伯觉得照顾弟弟带过来的朋友也是应该的,一开始也是很热心招呼,但是时间久了,看弟弟似乎将这个当作是平常事,家中并不富裕,刘伯夫妇自然觉得受不了。


人的善心不是无止尽的,像虞舜一样的人是很少的。时间久了,自然不再想到这是弟弟的客人,先照顾弟弟的面子,而是想到再这样下去自己的利益要受损了。


他们夫妇决定做这么一件事情。


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史记·三十世家·楚元王世家》


当客人来了,他们说没有饭了,客人走后,刘邦去厨房一看,饭还是满满的。按道理此时的刘邦应该懂得兄弟的难处,因为兄弟并没有义务一定要长期招待你的朋友。刘邦不这样想,他没有感激兄弟以前对朋友的照顾,他只记得刘伯忽悠了他们。恶就是这样产生的。


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史记·三十世家·楚元王世家》


在刘太公的强烈要求下,汉邦最后封大哥的儿子刘信羹颉侯。显然这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封号。


朋友情

朋友情最好的榜样自然是鲍叔牙和管仲。


鲍叔牙和管仲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两个从小到大一起生活,鲍家富一点,管家穷一点。不管管仲做什么事情,鲍叔牙都支持。


比如合伙做生意,管仲就多拿了。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史记·七十列传·管晏列传》


如果换成现在,估计很多合伙的朋友都反目了,很多人觉得亲兄弟要明算帐,怎么可以多拿呢。别说是朋友,就算是夫妻店估计也会反目。


但鲍叔牙表示没问题,表示很理解,估计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就会竖大拇指说,朋友就该这样。


不但如此,最后管仲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大位失败,沦为阶下囚,又是鲍叔牙大力举荐,才使得管仲从阶下囚变成齐国国相,最终成为千古一相。


有人感叹管仲好找,鲍叔牙少见了。所以管鲍之交成了朋友的标志


韩信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微末时,连饭都吃不上,周围的人都讨厌他,因为他不事生产,整天带着一把剑晃来晃去的。这时好心的南昌亭长收留了他。韩信在南昌亭长家一住就是几个月,韩信习惯性地当成了自己的家。


时间久了,南昌亭长家也受不了,再这么吃下去,自家的生计也成问题了。所以南昌亭长的老婆想了一个主意,提前吃,等韩信来时,家中就无饭了。


弄了几次,韩信明白了。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功成名就的韩信回到楚地,楚人最在意的自然是衣锦还乡。回到家乡,韩信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进行感谢。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这个洗衣服的女人是在韩信再一次流浪之时,给他吃了几十天的饭,韩信对她很感激,赠千金。千金是巨款。


对于给了他吃几个月饭的南昌亭长百钱。百钱什么概念?刘邦要去咸阳出差,萧何一次赠送刘邦的钱就几百。这是小钱。


韩信还对南昌亭长作出一个评价: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本来别人给自己饭吃是好事,应该感激,结果韩信反倒认为亭长是小人,因为韩信认为南昌亭长供他食用就是应该的,中途断供就是小人行为。如果你在漂母家中吃个几个月,估计人家也会这么多。因为善不是无止尽的。当韩信不这么认为,那么善行在他眼中自然是恶行了。


结语: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主要因为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善无大小,善更不能有门槛。孔子很懂这个道理,子贡赎回鲁国奴隶却不要鲁国奖励,孔子痛骂子贡,子路救了人,接受别人感谢他的一条牛,孔子表扬他。


当善的门槛越高,善就越少,当善的门槛越低,善就越多,因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


很多人不是这样想的,比如刘邦,韩信,本来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是善,但最后结果的果却是恶。因为他们习惯性地站在很高的地方要求别人,要求高了,那善就少了,善少了,恶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我在那篇微头条中也提出捐款的问题,捐款是捐善还是捐钱?详细不展开。因为今天早上打开手机看到一个非粉丝朋友留言说:


善没有大小,而且不应该有任何门槛”没错,但私心有大小,公布数字倒逼揖款,虽说是掺了水的善,但因此能做成善事,也是善啊。


有感而发,所以特意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回应。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看法自然不同,至于观点的对错反倒显得不太重要了。


当善成为一种义务,善成为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其实恶已经不远了。因为天下没有善恶,只是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相信朋友们对老子说的这句话有更深层的理解了,这或许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