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57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关于项羽和刘邦,自古人们见仁见智,观点各不相同。拥项羽者言:西楚霸王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勇猛过人,恪守信义,侠骨柔情,乃铮铮男子汉也,岂刘邦下流小人所能及。捧刘邦者曰:项羽勇而无谋,气量狭小,岂能比刘邦善假谋略,大人大量。

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但他的人生结局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少年的我一度为项羽惋惜万分,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细读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后,我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读史细思,深得其益,不亦乐乎?

1、项羽灭秦后没有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措施继续加强国家的统一,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恢复分封制,这就使得他分封诸王后不久就到处发生叛乱。正在他穷于应付时,刘邦的势力很快强大起来。

2、项羽的军队比较残暴,秦军已经投降,他还击杀活埋了20万降兵。占领咸阳后火烧秦宫室。又不注意安抚百姓,废除秦朝严刑苛法,百姓很是失望。刘邦则相反,一入咸阳,就与民约法三章,深得人民的拥护。“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很重要原因。

3、项羽不会识别人才,有才能的人(如韩信)转而投向刘邦。他仅有的忠于他的范曾最后也离他而去。而刘邦则重用人才,他手下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兴三杰”。

4、刘邦注意建设巩固的关中根据地,不断向前线供应兵员和粮食,以致于能屡败屡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以上几点是项羽输给刘邦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项羽会输给刘邦?

刘邦之所以战胜项羽,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用人方面。斟酌损益,能够听的去正确的意见这点很重要。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更像是一位孤胆英雄,不能够听取范增的意见,个人主义、有时候的心软。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

刘邦在日后的这些话很能的说明原因。刘邦后来取得天下,在一次宴会上问群臣:“我为什么能战胜项羽取得天下”。众大臣:吹捧着刘邦说,刘邦是天子命、刘邦是天命所归等等。刘邦:众大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本来项羽的谋臣有范增、陈平,元帅有韩信。他都不能用,导致陈平、韩信叛逃,范增不得重用忧郁而死在归乡中。其实项羽有很多次机会战胜刘邦,比如鸿门宴。后来推翻秦朝,项羽也不应该把刘邦封在四川,因为汉中易守难攻、四周都是秦地,而且旁边监视刘邦的都是秦朝的旧臣,因为项羽攻入秦朝杀子婴,烧阿房宫不得民心,而刘邦与秦明约法三章很得人心。所以秦地的将领不能对刘邦构成威胁。战略上刘邦正面与项羽作战,让韩信攻略土地,彭越绕后包抄粮道。项羽疲于奔命如何有不败之理。日后该下之战项羽,项羽乌江自刎。曾说:“天要亡我,我何渡为“。也反映了项目的自负心理,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不能任用贤人,把失败归结与上天,岂有不败之理。

以上仅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为什么项羽每次都胜,最后却输给刘邦?

古代战争并不一定是靠人多 项羽兵是比刘邦多

但是项羽他不是一个靠兵多打胜仗的 他很自负

很聪明 也很勇武 为什么败? 原因太多 我就说说主要原因 1 自负 跟刘邦打 他从来不拿出自己的实力兵权,为什么? 因为他认为刘邦根本不是自己对手 `2 私欲太强 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兄弟 或者老婆 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出兵

3 傲慢 从来不听别人的劝说

4 霸气 要知道做皇帝不是靠霸(还自封霸王)靠的是仁者 所谓 仁者无敌 没听说过霸者无敌的 总而言之 项羽自从认为自己是霸者 而不是王者的时候 就注定他的一生(霸很强 自古称霸的最后都是可悲的结局,秦始皇就是最好的例子)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项羽 败给刘邦难道是他命中注定的吗?

1.项羽不能用人唯贤,唯才是举。这是项羽致命的缺点,恰恰是项羽的敌人刘邦的优势。

2.项羽不能兼听则明察纳雅言。以人为镜可以之得失。刘邦做到了。项羽根本不做。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刘邦做到了。项羽根本不做。分封制是历史的倒退。诸侯割据则天下大乱。诸侯封疆裂土就会导致内战不息,干戈不止。诸侯为争夺地盘而发不义之战。其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将士血流成河。秦国统一中国顺应历史潮流。秦国君昏臣奸穷奢极欲国家不堪重负。故而二世而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同理:灭项羽者,项羽也,非刘邦也。如果项羽能够唯才是举,察纳雅言,立郡县废分封何至于众叛亲离?

(项羽输是输给刘邦。但项羽是很能打仗的。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就表现出了这一点。荥阳之战,项羽也知道固守。就是项羽不懂用人。所以说项羽是将才。而韩信十面埋伏灭了项羽所以说韩信也是将才。但论武功,韩信不如项羽。所以在将才方面项羽与韩信旗鼓相当。

再说帅才。为什么说论帅才韩信远远高于项羽?道理很简单。刘邦曾经问韩信:我可以带多少兵去打仗?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可以带多少兵去打仗?韩信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傻了。韩信说:主公,您老是统领将帅的。我是统领军队的。这说明刘邦用人都是用大人才国家之栋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臣良将。而韩信用的人才则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冲锋陷阵的英雄。而项羽无论是大人才国家之栋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臣良将如范增还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如钟离昧都不能用。所以项羽败了。如果项羽信用范增就可以灭了刘邦,项羽信用钟离昧就可以守住荥阳。可惜项羽一个都不用,所以项羽败了。

论帝王之道,项羽与韩信都不如刘邦。项羽的败不仅仅败在韩信。而是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将帅谋士共同齐心协力努力的结果。而将这些栋梁名臣良将聚合起来让他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的人正是刘邦。刘邦善于用人,察纳雅言所以才获得最后的成功。

所以综上所述,项羽是个好将军好先锋官但不是一个好元帅更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

韩信虽然不是好先锋官,但韩信是个好将军好元帅,却也不是个英明的皇帝。

刘邦即不能当先锋官,做个将军马马虎虎,元帅也当不好,但绝对是个英明的皇帝。

那看你如何看这两个人。论将才两个人旗鼓相当,论帅才韩信远远高于项羽,论帝王之道,项羽与韩信都不如刘邦。什么叫将才。就是带兵打仗。项羽输是输给刘邦。但项羽是很能打仗的。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就表现出了这一点。荥阳之战,项羽也知道固守。就是项羽不懂用人。所以说项羽是将才。而韩信十面埋伏灭了项羽所以说韩信也是将才。但论武功,韩信不如项羽。所以在将才方面项羽与韩信旗鼓相当。再说帅才。为什么说论帅才韩信远远高于项羽?道理很简单。刘邦曾经问韩信:我可以带多少兵去打仗?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可以带多少兵去打仗?韩信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傻了。韩信说:主公,您老是统领将帅的。我是统领军队的。这说明刘邦用人都是用大人才国家之栋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臣良将。而韩信用的人才则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冲锋陷阵的英雄。而项羽无论是大人才国家之栋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臣良将如范增还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如钟离昧都不能用。所以项羽败了。如果项羽信用范增就可以灭了刘邦,项羽信用钟离昧就可以守住荥阳。可惜项羽一个都不用,所以项羽败了。论帝王之道,项羽与韩信都不如刘邦。项羽的败不仅仅败在韩信。而是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将帅谋士共同齐心协力努力的结果。而将这些栋梁名臣良将聚合起来让他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的人正是刘邦。刘邦善于用人,察纳雅言所以才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综上所述,项羽是个好将军好先锋官但不是一个好元帅更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韩信虽然不是好先锋官,但韩信是个好将军好元帅,却也不是个英明的皇帝。刘邦即不能当先锋官,做个将军马马虎虎,元帅也当不好,但绝对是个英明的皇帝。 历史上的项羽并不满足于做一位将军。如果项羽仅仅是个决战疆场的将军,我相信他的战果绝不亚于卫青、霍去病、廉颇、李牧、王翦、白起甚至不亚于孙武、孙膑、岳飞、关羽、张飞、薛仁贵等这些名将。可项羽是谁啊!仅仅是个战将将军吗?项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队时 ,项羽站在人堆里看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灭秦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项羽这个西楚霸王相当于皇帝而不是将军。项羽做个将军应该说是合格的但做皇帝就不合格。项羽是善于用兵。但善于用兵只是战术方面,所以,项羽可以说是战术家。但战争最关键的是战略方面。韩信也许在战术上不如项羽。可韩信能够审时度势并且有战略眼光,所以韩信最后战胜了项羽。所以韩信是军事家。而刘邦虽然没有战略眼光,也不懂兵法战术。但他懂得唯才是举,他能够善于用人,使人才各尽所能 。所以他可以做领袖做皇帝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所以刘邦是合格的皇帝。而项羽只是合格的将军,而韩信是合格的元帅。而项羽的悲剧就在于他虽然是合格的将军却不愿意仅仅做个将军而要做西楚霸王。这就是项羽致命的错误。本来他做西楚霸王就不合格,而西楚霸王更是违背历史进程。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就应该采取大一统的郡县制。可项羽偏偏要搞分封搞倒退,项羽逆历史潮流而动就注定了他必定失败!)

霸王别姬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女人在身边,打仗是个累赘···虞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想想不如一死~以绝霸王之心!让他能够一心杀敌而不分心!所以就自杀了····哎! 关于项羽和刘邦,自古人们见仁见智,观点各不相同。拥项羽者言:西楚霸王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勇猛过人,恪守信义,侠骨柔情,乃铮铮男子汉也,岂刘邦下流小人所能及。捧刘邦者曰:项羽勇而无谋,气量狭小,岂能比刘邦善假谋略,大人大量。 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但他的人生结局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少年的我一度为项羽惋惜万分,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细读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后,我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读史细思,深得其益,不亦乐乎? 1、项羽灭秦后没有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措施继续加强国家的统一,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恢复分封制,这就使得他分封诸王后不久就到处发生叛乱。正在他穷于应付时,刘邦的势力很快强大起来。 2、项羽的军队比较残暴,秦军已经投降,他还击杀活埋了20万降兵。占领咸阳后火烧秦宫室。又不注意安抚百姓,废除秦朝严刑苛法,百姓很是失望。刘邦则相反,一入咸阳,就与民约法三章,深得人民的拥护。“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很重要原因。 3、项羽不会识别人才,有才能的人(如韩信)转而投向刘邦。他仅有的忠于他的范曾最后也离他而去。而刘邦则重用人才,他手下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兴三杰”。 4、刘邦注意建设巩固的关中根据地,不断向前线供应兵员和粮食,以致于能屡败屡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以上几点是项羽输给刘邦的主要原因。

满意请采纳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项羽作为楚霸王,手下也笼络了一帮人才,可是有很多人最后都叛变了他,投奔了刘邦,在楚汉争霸的几年里,项羽损失了很多人才。

细说项羽手下的人才如:龙且 英布 季布 英布 栾布 钟离昧 虞子期 亚父 彭越 周殷 韩信 陈平等人。其中叛变投靠刘邦的有:英布 陈平 彭越 韩信。这些人有的是一方诸侯有的是谋士,韩信更是被誉为“国士无双”。

首先说韩信,韩信最初投奔项羽,在项羽手下担任的职位是郎官,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最后韩信见在项羽处不被重用,就投奔了刘邦,在萧何的极力保举下韩信做了大将军,北上伐赵收齐,汉朝的天下可以说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项羽失去了韩信这个人才已经输了一半江山。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立魏咎为魏王。于是,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 后来因司马欣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一天项羽还会杀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陈平归降刘邦后就用重金实施反间计,使项羽与范增之间互相猜忌,最后范增,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不久病死。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巨鹿之战后项羽大破秦兵,不久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项羽大封功臣,英布作为项羽心腹被项羽封为九江王。不久刘邦手下随和策反了英布,英布率军攻打项羽,最后被项羽击败,后来刘邦又给了英布一些兵,在垓下之围,英布也是歼灭楚军的联军之一。

彭越是强盗出身,项羽进入关中,分封诸侯后,就回去了,彭越的部队已发展到一万多人却没有归属,项羽没有给彭越适当的好处。刘邦在彭城战败,向西溃退,彭越把他攻占的城池又都丢掉,独自带领他的军队向北驻守在黄河沿岸。彭越得到刘邦的钱粮支援经常往来出没替汉王游动出兵,攻击楚军,在梁地断绝他们的后援粮草,史称“彭越挠楚”。后来在垓下之战中,刘邦用封王给地的许诺,集合了韩信 彭越 英布三人的主力,合力围歼了项羽。

项羽为人比较豪迈,但是却很吝啬官位,殊不知手下人跟你都是图个富贵,土地 财富 头衔都是手段,刘邦运用的就比较灵活。

韩信 英布 彭越后来都不得善终,唯有陈平善终,正应征了那句话: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也许他们也没有想到跟着项羽也许不会捞到王座土地,但不至于丢了性命啊。

标签: 项羽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