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为什么说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233

为什么说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

1、作战时另辟蹊径:

王阳明表面看上去弱不禁风,但他的“花花心肠”却非常多,在打仗中,王阳明从来不和敌人正面交锋,他总是声东击西,和常人的思维不一,经常把敌人搞得头昏脑胀。另外,王阳明在作战中还比较喜欢出阴招,不按常理出牌。

2、有谋略:

更为奇怪的是,即便自己兵力数倍于敌军,王阳明也不轻易出击,直到把敌人围得水泄不通、饿得半死才会诱使敌人出击。在王阳明的领导下,将士先后击败了很多处另朝廷头疼的土匪,还平定了宁王叛乱,可以说王阳明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天才。

3、理论贡献大:

王守仁的哲学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他突破朱熹的理学,独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除了自己参透真理外,他还不论门第的广招学徒,像后来的徐阶、张居正等权倾一时的明朝重臣,都是王守仁的传人。

4、政治水平高:

王守仁的政治水平也是非常高的,朱厚照执掌的明朝,无论民间还是庙堂,都是一团糟,当时的朝堂可以说是太监的乐园。而王守仁把这些阉人玩的也是团团转,刘瑾、江彬、张永和王阳明交手后,也是死的死、跑的跑、投降的投降,即便是权倾三朝的杨廷和在王守仁面前也不过如此。

5、文学底蕴深厚:

王守仁的文学才能也是非常突出的,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过:“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诗句。

再后来,他还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简介

王守仁和王阳明是不是同一个人

是。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

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扩展资料:

阳明学,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而影响王阳明。对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

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守仁

王阳明、王守仁、王重阳分别是谁

1、王守仁和王阳明是同一个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2、王重阳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全真道开创者,咸阳(今陕西咸阳)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或喆),字知明,号重阳子,以“害风”为自称。

王重阳出身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富裕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青年时代,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曾于天春年间应过文、武试,得中文、武双举人,有志于拯救民族危难。

但由于南宋政权孱弱,舍弃广大北方人民不顾,苟且偏安,王重阳的抱负没有能够施展。抗金失败后,王重阳掘地穴居,称之为“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前往山东传道,期间度化七位弟子,即道教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全真教由此大盛。

扩展资料:

王守仁的“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守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重阳

王守仁的学说是怎样的?

王学或称心学,首创者王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余姚(今属浙江)人。因平定宁王宸濠叛乱有功,擢为南京兵部尚书。著有《王文成公全集》三十八卷。他的学说以反教条、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当时影响颇大。其中虽有不少陈腐和反动之处,但其积极的一面却动摇了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界的长期统治。王守仁继承并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断言“万物万事之理不外吾心”,“良知即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有言。他提倡“致良知”,反对偶像崇拜。他死后,他的弟子,主要是以泰州学派王艮、颜钧、何心隐为代表的王学左振更发挥了这种强调自我的精神,公开承认人类的情欲和功利思想是人的本性和社会活动的契机。

特别是泰州学派后期代表、“异端之尤”李贽对晚明文学的影响更大。

王守仁(王阳明)的后代有记载吗?

1、王正亿

王正亿是明朝哲学家、功臣王守仁的长子。

王正亿(1526年-1577年),明朝人物,世袭新建伯。小名正聪,字仲时,号龙阳,浙江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

娶妻黄氏,有子二人,长子王承勋(漕运总兵),次子王承学。又娶侧室祁氏,祁氏生有一子五女,子王承恩。

王守仁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伯爵。王守仁逝世后,爵位被剥夺。38年后(隆庆元年,1567年)5月,明穆宗即位,念及前代功臣,复诏追封王守仁为新建侯,其后人可世袭伯爵爵位。

隆庆二年6月,王守仁长子王正亿奉召袭封新建伯。王正亿于万历五年逝世,王正亿长子王承勋承袭新建伯爵位。

2、王承勋

王承勋是明朝哲学家、功臣王守仁之孙。

王承勋,字叔元,号瑞楼,王守仁被明廷封为“新建伯”伯爵位。王承勋的父亲王正亿是世袭新建伯。王正亿去世后,王承勋因祖荫世袭新建伯爵位;娶妻吴氏。

王承勋袭封新建伯后,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8月充任漕运总兵(或称漕运总兵官),镇守淮安漕运(后与李三才搭档),此后总督漕运长达二十年之久。

王承勋的长子名叫王先进,无子嗣,故引发后来的新建伯爵位世袭之争,争讼旷日持久,长达数十年。

扩展资料:

王守仁亲属成员:

曾祖父 :王世杰(一说王杰 )

祖父 :王天叙(一说王伦 )

父亲: 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岳父: 诸养和

夫人 :诸氏

弟弟 :王守文

儿子 :王正宪(侄子,嗣子)、王正亿(长子)

孙子 :王承勋、王承学、王承恩

曾孙 :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铎

玄孙 :王业弘(先进嗣子)、王业洵(先达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正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承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守仁

王守仁有哪些徒弟?

钱德洪、王畿、邹守益、冀元亨、王艮等。

1、钱德洪

钱德洪 (1496年—1574年),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

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浙江余姚(现由宁波市代管)人。

王守仁(又名王阳明)的学生,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于同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龙溪齐名。

2、王畿

王畿(1498—1583),中国明代思想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师事王守仁。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

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试礼部不第,闻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返乡受业。

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师”之称,为守仁最赏识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试,途中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

十一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中戚贤等荐畿,首辅夏言斥畿伪学,乃谢病归。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八十仍周游不倦。

王畿继承王守仁心学,又加以改造、发挥。其学以“四无”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

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谓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脱离生死,将守仁良知之说引向禅学。

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南京讲学,与李贽相识,李贽深受其影响,为之翻刻《文录抄》,畿卒后,又为《王龙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谈话,后人合辑为《王龙溪先生全集》。

3、邹守益

邹守益 (1491-1562) ,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弟子。

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

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

4、冀元亨

冀元亨(1482年-1521年),字惟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常德府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正德十一年,冀元亨乡试中举,其一直跟随从学王守仁。朱宸濠曾经为其所学所服,并厚赠遣送,冀元亨却将礼物赠于官。朱宸濠事败后,张忠、许泰诬陷王守仁与其私通,朱宸濠并没有承认,并称之曾经与冀元亨论学。

张忠遂逮捕冀元亨,并用炮烙严刑拷问,冀元亨始终不承认,后逮捕入京师下诏狱。明世宗即位后,言臣均称其冤,其出狱后五日内去世。

5、王艮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明代哲学家,泰州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起初投入王阳明(守仁)门下为求生,后来转而治学,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

王艮的一生对泰州学派作出很大贡献。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他自学成才的切身体会。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王艮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遗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德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守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冀元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艮

王守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扩展资料:

王阳明的谥号“文成”并不是在其死后,由当时的皇帝嘉靖授予的,而是由隆庆皇帝授予,这主要是因为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并未被嘉靖皇帝及其他大臣所接受,他们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违背了传统的儒学。

到万历朝时,对王阳明的恩典又上了一层。万历十二年,在大学士申时行等人的建议下,王守仁享有从祀文庙的资格,完成了其早年“慕圣学”、成圣人的理想。

王阳明虽然有军功在身,但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文臣,因此在给谥时,第一字仍为“文”,而非“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守仁

标签: 明朝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