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突厥等族西迁,鲜卑却入主中原,游牧民族为何有不同选择?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199

在中国的历史上,北方草原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游牧族群,这些族群与中原农耕王朝的碰撞与交流可以说构成了中国古代史的主旋律。比如从西周时代开始,犬戎就成为了西周的主要对手。而到秦汉时代,匈奴又成了秦汉持续数百年的头号强敌。而在匈奴之后,鲜卑人对中原的冲击甚至要超过匈奴。之后突厥又在北方草原建立起了强大帝国,并曾逼迫唐朝签订了《渭水之盟》。但这些早期的游牧民族虽然起源地类似,最后的结局却有很大差异,北匈奴和突厥都有许多部族西迁,而鲜卑大部则最终入主中原。那么他们的这种很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匈奴和突厥想入主中原吗?

要回答为什么这些游牧民族最后结局如此不同,恐怕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游牧民族是否想入主中原?而这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从这些游牧民族在历史上的一些行为来看,他们早期的目标也都是入主中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河套地区在战国末期被匈奴占领


我们先来说匈奴。匈奴生活的年代非常早,而在当时,因为马鞍和马镫等有助于骑兵长途作战,并强化其战斗力的重要马具都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匈奴跨越长途地理阻隔,举族进入中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即使这样,匈奴还是在战国末期,趁秦赵两国激战之机,走出了北方草原的游牧区,占领了属于农耕区的河套地区。而这其实就可以被看成是匈奴对于进入中原农耕地区的一种试探。


而除此之外,在北匈奴已经西迁之后,实力并不算强的南匈奴最终也还是倾举族之力做了入主中原的最后尝试。比如我们现在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或者“五胡乱华”,揭开了这一重大变故序幕的其实并不是后来成功入主中原的鲜卑人,而是南匈奴。公元308年,南匈奴首领刘渊建立了前赵政权,并在公元316年灭亡了西晋。之后南匈奴基本上整体迁居到了中原地区,草原上反而再无匈奴这个族群了。所以匈奴人想入主中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与西突厥有渊源的沙陀人建立的后唐


同样,突厥的情况也类似,在突厥击败柔然自立之后不久,就在公元581年、599年和600年三次侵入隋朝位于长城以南的疆土。而在唐朝建立之后,突厥又趁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的机会,一路进军到距离唐朝首都长安只有40里的泾阳。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布下疑兵,并与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隔河谈判,才最终使突厥退兵。而在唐朝灭亡之后,源自西突厥的沙陀人也曾短暂入主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和后汉三个政权。当然沙陀人是高度汉化的突厥后裔,但这一系列事件也说明突厥人对于入主中原也是长期有很大热情的。


匈奴与突厥为何西迁?

从刚才桃花石杂谈的描述里,大家也可以看出,其实西迁的突厥和匈奴也都只是一部分,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最后是留在了中原,最终也融入中原各个民族之中了。但确实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匈奴人和突厥人最终确实西迁了,那么他们西迁的原因何在呢?


当然两者西迁的一个共同原因都是他们入主中原的目标无法达成。匈奴和突厥在其鼎盛时期分别遇上了中原实力最强的汉唐两朝,因此其入主中原的目标最终经过多次尝试都功败垂成。匈奴本来是战国时期漠北一些部落的统称,但在秦末,匈奴的冒顿单于也紧随着秦始皇的步伐,实现了匈奴的统一。之后匈奴曾一度对汉朝占据了军事优势,但汉朝通过高文景三朝大力发展马政,最终在武帝时期扭转了对匈奴的武力劣势。


匈奴鼎盛期大致活动区域


而在武帝之后,匈奴相对于汉朝再也没有重现汉初的武力优势,相反因为游牧民族自身的局限性,还在公元46年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严重饥荒,最终出现了分裂。而不愿意附汉的北匈奴从公元65年到73年又多次入侵汉朝的河西走廊区域,导致东汉与其战事重启。而此时的北匈奴相对于汉朝实力差距更大,所以在东汉的持续打击之下被迫步步西迁,直至在公元160年前后消失在了中原的史料之中。关于欧洲的匈人是否是匈奴,桃花石杂谈之前许多文章都已经详细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北匈奴的西迁确实与汉朝强盛的武力有密切关系,是在入主中原甚至与汉朝对峙都没有希望达成之后的无奈选择。


而与匈奴的情况相比,突厥的情况稍微有些不同。因为在突厥击败柔然崛起之后,一路追击西迁的柔然残部(可能是当时出现在欧洲的阿瓦尔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其势力就发展到了西亚乃至东欧地区。当然这跟当时人类科技水平的自然发展,特别是马鞍和马镫等骑兵用具逐渐成熟,骑兵作战半径大幅增加是有很大关系的。


西突厥鼎盛时期大致统治区域


比如从公元558年起,也就是突厥击败柔然仅仅6年之后,突厥就开始联合萨珊波斯帝国,对在中亚称霸了200多年的白匈奴嚈哒(yèdā)发动夹击,并在8年之后将其灭亡和瓜分。而在灭亡了嚈哒之后,突厥又马不停蹄的继续西进,遣使联络东罗马帝国,一方面与其夹击萨珊波斯,另一方面还试图说服其不要收留突厥的敌人阿瓦尔人(疑似柔然残部)。而不久之后,因为与东罗马之间发生矛盾,突厥人还在公元576年进入欧洲,占领了位于克里米亚的东罗马城市潘提卡彭(今天的克里米亚刻赤市)。而在这些征服行动中,许多突厥部落就已经西迁到了从中亚到东欧的广大区域,因此突厥也在此期间分裂成了东西两个汗国,因为当时突厥统治的区域确实不小,如果不分治是没法统治的。


当然,除了西征期间的西迁之外,在东突厥突袭唐朝,使唐朝经受了渭水之辱之后,唐朝也迅速对东西突厥展开了一系列反击,并最终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内将东西突厥先后攻灭。而在此之后,一些突厥部落就也开始了西迁。所以唐朝的强盛,使得突厥无论在漠北还是在西域都很难立足是也是其西迁的另外一个原因。而且当时即使这样,也还有很多突厥人留在了漠北和西域,并在几十年后一度又建立了后突厥汗国。


鲜卑为何不西迁?

所以匈奴和突厥的西迁其实跟当时中原王朝的强盛,使其不但无法达成入主中原这一首要目标,而且在漠北和西域都很难立足都有一定关系。而鲜卑面临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


当然在一开始,鲜卑所面临的也是实力很强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也就是西晋。但西晋是建立在三国接近100年的乱世之上的。而中原地区经过三国接近100年的战乱,人口损失非常大,所以当时的国力哪怕是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比,也有非常大差距。


八王之乱打了16年


而且西晋的和平维持的时间也短的吓人。西晋在公元280年才灭亡了吴国,仅仅11年之后,就又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没法跟三国相比,但其造成的破坏却和三国不相上下。因为这场战争也打了差不多16年之久,使中原地区的人口在三国的低谷状态下还没有恢复多少就再次暴跌,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晋和各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实力对比。


而且在八王之乱的高峰期,西晋在很多地方的政权接近瓦解,还发生了很多民变,形成了大量的游民。无论是北方的氐人齐万年,陕西四川的李特、李流还是南方的杜曾、张昌等民变,都进一步加重了饥荒和瘟疫的蔓延。而更加严重的是,在八王之乱期间,敌对双方因为军队伤亡惨重,后来竟然争相向南匈奴、拓跋鲜卑、段氏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借兵,而这些行动则加速了游牧民族武装的崛起,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变化,使得西晋自身的实力迅速被各个游牧民族超过。南匈奴的首领刘渊就是从这种混乱局面中受益最大,实力增长最快的人。


刘渊建立的前赵,而刘渊就是八王之乱最大的获益者之一


西晋在八王之乱之后还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面对游牧民族就更是一盘散沙,所以鲜卑和其它几个游牧民族才得以实现了之前的匈奴和之后的突厥都没能实现的目标,即入主中原。所以从这个角度,鲜卑和匈奴与突厥的不同,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对手,即中原农耕王朝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后来女真和蒙古也能入主中原,也都跟中原一定程度的内乱有很大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