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载沣有做过皇帝吗,爱新觉罗·载沣为什么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400

爱新觉罗·载沣为什么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的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载沣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光绪十六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宣统三年八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大清皇帝光绪与载沣的关系?

是兄弟,光绪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名载湉,也是慈禧的外甥,他们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七弟,光绪死后没有子嗣,传位与溥仪,溥仪就是载沣的儿子。

载沣是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

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扩展资料

1、载沣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有四个哥哥,三个已经夭折,唯一还活着的就是当时的光绪皇帝——载湉。载湉此时12岁,还是一个孩子,没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整个朝政由慈禧太后掌控。皇帝虽然还小,但是有朝一日会亲政。他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未来必然成为众所瞩目的一代王爷。

2、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诏,委任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由老成持重的张翼和熟悉洋务的荫昌随同,前往欧洲向德国皇帝呈递谢罪国书。接到诏书的载沣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能收拾行囊准备远赴欧罗巴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大清朝第一次派遣亲王的使臣出使外邦,却是向对方低头认错,祈求欧罗巴君王原谅,以期修复两国邦交,无疑是件相当讽刺的事。在弟弟载洵、载涛的送别下,载沣硬着头皮离开北京,自天津登上轮船招商局的安平轮,

开始了远赴外邦的漫长征程。从天津到上海,从香港到南洋,从苏伊士到欧罗巴,载沣尽力地向外界展现良好的大清亲王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爱新觉罗·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的人物评价

周恩来曾对载沣作出过公正全面的历史评价:

①载沣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其实,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做摄政王,慈禧才选了他。而正是因为他不适合,慈禧才选他的。这个历史责任不能由载沣来负担。

②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

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革命。还说;到了民国以后,贵族和遗老中有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复辟大清王朝的活动,但载沣却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这一点也是难得的。

③载沣后来作为一个平民,作为溥仪的父亲,如果他移住长春去依靠他的儿子,在人情上是说得过去的。这同溥仪去当“皇帝”是不同的,同溥杰等人为“满洲国”效力也不一样。

但他毕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他在日伪的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④到了民国时代,载沣还一直在王府里坚持实行前清的旧礼,好象是要永远坚持下去。但是到解放以后他就把它全取消了,这是他思想开通进步的表现。

⑤载沣的国学底子很深厚,又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到日伪时代历史的活见证,他如果能够有更长的寿命,一定会对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贡献。

扩展资料:

1900年,随着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如火如荼地发展,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在这一年的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突然照会驻京的各国公使馆,表示不再对公使馆进行保护,并限令一切外国人需在24小时之内离京。

各国公使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愕然。深夜,各国公使致函总理衙门,要求对离开时间能够进行宽限,并要求总理衙门在第二天上午9时进行答复。

6月20日一大早,德国公使克林德更是气势汹汹地坐着轿子打算到总理衙门质问清政府为何要求外国人撤离,当克林德一行行进到东单楼时,被神机营章京恩海率领的巡逻队拦截。

素以跋扈著称的克林德向巡逻队拔枪射击,双方发生交火,在激战中克林德被击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克林德事件。此事成为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借口。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并派出了以奕劻和李鸿章为首的议和团与西方列强议和,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12月27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们提出的12款《议和大纲》。

其中第一款就写明“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国派亲王专使代表中国皇帝致惭愧之意,并于被害处树立铭志之碑”。

关于立碑一事,清政府答应得十分爽快。但关于赴德去“道歉”的亲王人选,清政府迟迟没有定下来,因为让一个天潢贵胄远渡重洋去战胜国道歉,此等屈辱事唯恐避之不及,怎会有主动请缨者。

正当亲王人选久拖不决时,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议和大臣李鸿章和奕劻推荐了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

载沣之所以成为赴德道歉的不二人选,德国人看重的是载沣的身份特殊,作为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的亲外甥,载沣的地位相比于其他亲王更尊贵,更能表现出清政府的“道歉诚意”。

在确定了人选后,1901年6月5日,远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帝正式任命载沣为“头等专使大使”,并任命前内阁侍读学士张翼,精通德语的副都统荫昌为参赞,随同载沣出访。

万事俱备后,1901年7月12日上午,载沣一行从北京的永定门启程,下午到达天津的塘沽,登上了轮船招商局的安平号海轮。

7月15日,轮船到达上海。又换乘德国的拜安号轮船前往德国。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航行,载沣一行人8月23日到达瑞士西北边境靠近德国的巴塞尔。

但在这时节外生枝的事件发生了,清政府与德国政府在载沣觐见德皇的礼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此次载沣出访是以亲王的身份去德国道歉,所以清政府对于礼仪问题十分在意。当时的清政府驻德公使吕海寰在载沣出使前就曾向德国外交部询问会见的礼仪,可德国方面却迟迟没有答复。

直到8月19日在载沣快到德国时,德国政府突然通知吕海寰,“德皇在白厅坐见,王爷行三鞠躬礼,递书,致颂。其参赞随同入见者,切照中国臣下觐君礼节叩首。”

吕海寰听闻后,马上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他认为德国皇帝坐着会见中国鞠躬的亲王,并且随从们还要下跪叩首实在是无礼的要求,清政府万万不能接受,“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

想想也是,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怎能在“洋鬼子”面前下跪呢,让一个亲王道歉就已经够失面子了,再跪下这不是把祖宗的脸面都丢尽了。

吕海寰深感问题严重,接连向载沣和北京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以及西安的慈禧、光绪帝等发去了电报,寻求应对之策。

西安方面接到电文后,马上致电吕海寰:“中国惩罪赔款,久已诚心谢过,特派亲王出洋,本欲重修旧好……乃德主坐见尤于邦交之礼未协,务望设法电达徳外交部,切实力争为要。”

可作为一个战败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根本没有资格讨价还价的,诚如德意志历史上的著名皇帝腓特烈二世所言:强权就是公理。德国方面对于吕海寰的交涉置若罔闻,态度非常坚决,就是不肯更改礼节,甚至扬言如果更改礼节德国皇帝将拒见载沣。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远在西安的慈禧要求吕海寰继续与德国外交部进行磋商,“磨得一分是一分”,同时告诉吕海寰,如果“切实不能挽回,应与照会议明,此次专使原为道歉,姑为通融酌允,以后仍按照各国通行之礼,不得援此为例”。

而奕劻和李鸿章均认为,坐受国书尚可容忍,而参赞跪拜决不能同意,并且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载沣会见德国皇帝只带翻译,其余参赞或托病或暂避他地,避免与德国皇帝见面。

同时北京的议和大臣还以此为理由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希冀于利用列强间的矛盾能够对德国政府进行施压。

而此时,德国方面态度也出现了软化。9月2日,吕海寰和德国驻巴塞尔领事通知载沣,德国外交部表示,德皇同意接见清政府使团,递呈国书时可只带荫昌一人作为翻译,免去跪拜礼,都行鞠躬礼。

这样双方的礼仪之争方才告一段落,9月2日的晚上,载沣开始离开巴塞尔前往德国,3日抵达波茨坦,4日中午,载沣在荫昌的陪同下来到了德国皇宫。

载沣向威廉二世行三鞠躬礼,递呈国书,宣读致辞,大意无非是“敝国去年乱事的酿成,责任乃在于误国的庸臣,并不是我们大皇帝的过错。不过臣民有罪,皇帝也是有责任的,所以深感抱歉。

现在幸喜议和即将订好,笼罩在两国之间的云雾就要散去,而变得天朗气清了。祝愿我们两国永释前嫌,增进友好”。

面对一国亲王的“道歉”,德皇显得十分地傲慢,不仅坐受国书,发表答词时也并没有起立,答词也非常地措辞严厉,“断不能因贵亲王来道歉之忱,遂谓前愆尽释”,足见威廉二世这位战争狂人是何等的不可一世。不过在载沣眼里,这已经算是“大局保全,国体无伤了”。

访问德国之后,载沣本想顺访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德国的强烈反对,“若往欧洲英意比,有违专诚之意”。

为了不给德国人口实,载沣以身体不适和回国完婚为由,放弃了访问欧洲其他国家的计划,启程回国,完成了这次带有屈辱性质的“道歉”之旅。

醇亲王载沣这次赴德道歉之行,对于清政府而言带有战败国的“谢罪”性质,可说是有损国家形象。但对载沣而言,却收获颇丰。

首先通过这次出访,让载沣开拓了眼界视野,加深了对国外的了解。其次如果说在出访前载沣还是一个乳臭未干默默无闻的小王爷,那么在出访后,载沣已经中外闻名,更有人赞载沣是“从今一代擎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

最后,通过这次出访,载沣“圆满”完成了政治任务,让慈禧甚为满意,也为其以后仕途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其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如何去德国“道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载沣

爱新觉罗·溥任一生都经历哪些

爱新觉罗·溥任一生经历了清朝灭亡,创办私立学校和北京和平解放,下面是爱新觉罗·溥任一生经历的详细介绍:

爱新觉罗·溥任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醇亲王府,自幼学习旧学、书画。未随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而在1947年,在其父亲醇亲王载沣的支持下,利用醇亲王府旧宅开办北京竞业小学,并自任校长,父亲载沣任董事长,妹妹当老师。

过后将学校赠于政府,自己仅以一名教书匠的身份继续为学校服务,直到1988年方才退职。其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退休后的溥任投入研究清史。1918年,溥任出生在北京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在清末几十年里,醇王府显赫非常,先后出了两个皇帝。

一个是溥任的二伯父光绪帝载湉,一个是溥任的大哥宣统帝溥仪。在宣统王朝溥任的父亲载沣是监国摄政王。溥任是醇亲王府的第三代传人。

1911年12月6日溥任的父亲辞去监国摄政王位,退归王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皇太后隆裕率宣统皇帝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绵延268年的大清帝国结束了。

9·18以后,溥任曾陪同父亲以私人身份去过一次东北,看溥仪和溥杰。亲眼看见他们处处受制于日本人和任凭关东军飞扬跋扈的样子,载沣很痛心。

他对溥任说,当人家的儿皇帝有什么好处?连石敬瑭都不如。后来他装病不吃东西,溥仪怕出事,只得让他们回北京。

历史是沉重的。绝非如影视中戏说的那样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第一代醇亲王奕譞五十大寿时,曾做了一面桦木镜。

镜面上他手书“有镜之名无其用,吾人鉴之宜自重”。这是他一生涉险政治漩涡的真实感受,他堂名九思,自号退潜,时时自警,如履薄冰。这一点第二代醇亲王载沣领悟较深。他每日读书,不涉政局。

1947年溥任先生利用后海府里的空房子,办了个竞业小学,是私立的,靠变卖家里的东西维持。载沣是董事长,溥任是校长,老师不来他就代课,学校办得很有起色,最多时有200多个学生。

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进驻王府正宅,特务机关也看中了这座幽深的王府,里面秘设了监狱。全家住在花园里,载沣病重只能坐轮椅活动,里里外外全靠20多岁的溥任。

大哥二哥自伪满洲国覆灭后生死不知,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围困北京势态不详,而每日艰难不安的生活又受到府内军、特务的骚扰,困苦可知。“那真是度日如年的日子!”溥老回忆说。

1949年1月30日北京和平解放,盘踞府里的军队特务一扫而光。王府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卧病在床的载沣心里总不轻松。全家赖以生存的王府产业会不会被人民政府没收。

答案出人意外,又令全家皆大欢喜。当时的市领导请示了中央,醇王府作为载沣的私产,政府可以出钱收购,以解当时办公用房短缺之急。

1949年10月,载沣让溥任出面将王府出售给高级工业学校,年底全家迁到东城魏家胡同一个挺大的宅院。

1951年3月,遵父命,溥任把王府的金印、银册等珍贵文物40多件和《廿四史》等七千多册图书献给文化部文物局。

还陆续把府藏的一大批图书献给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等单位。载沣还率先废除了王府沿袭多年的繁文缛礼,欣然同意七女韫欢与一个平民的自由恋爱,并派溥任作代表出席了韫欢和她爱人乔宏志的集体婚礼。

扩展资料:

溥任先生的晚年生活原本是十分平静而淡泊的,但也时常被一些麻烦事所困扰。经常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作者写歪曲历史的作品以及冒充清室后裔的行骗者,为了维护家族和亲人的名誉,他都进行了坚决的驳斥和纠正,还历史本来面目。

像1991年台湾冒出了3个溥任,国内外一些新闻媒介纷纷误导,4个溥任真假难辨。当时在北京的溥杰、溥任兄弟几人用无可辩驳的事实通过台湾《中国时报》揭穿了假冒者的嘴脸。

曾经浙江还出了一个叫溥儇的人,冒充是清室后裔,他说他是清末摄政王的庶出之子。一时海内外十几家报刊对溥儇王子身世进行了报道。

经溥杰、溥任二人联名向中央反映并公开发表讲话和文章,终于使政治骗子曝了光。有人大肆炒作他的大哥溥仪先生晚年的婚姻生活,书中充满了对溥仪先生的人格尊严的践踏。

溥任先生愤慨地说:“我的大哥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其功过是非可以任人评说,当然也可以严谨的态度批评,但个人隐私不应当大肆宣扬。这样做既有违公序良俗,也是对溥仪作为一个公民名誉权的侵害。我们近亲属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任

溥仪登基才3岁,摄政王载沣为何不篡位当皇帝?

首先就是载沣本人对政治是非常不感兴趣的。所以,慈禧在选择的时候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就是老老实实听话,慈禧对这样一个容易控制的人是很放心的,所以在选中他的孩子当君主。更奇葩的是,人家在听说民国建立的时候,竟然很高兴,说终于可以老婆孩子热坑头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觉得他会想着当君主吗?

第二个就是虽然经过军机大臣的历练,但是政治上的手腕离着慈禧差远了。所以,他要是自己当君主的话,说不定起义的时间会提前很多,民国建立的时间会更早!就拿对付袁世凯为例,想杀却因为大臣们的反对和袁世凯自己辞职了事了。之后才有了袁世凯的复出,成为了满清的终结者。这个事情就反映出来,载沣的政治手段一般的弊端。

载沣这个人是非常忠厚的,换句话就是没什么大的用处,为人谨慎小心,做事优柔寡断。这些词汇都是他的兄弟对他的评价。好处就是生活上很有规律,这个就说明他是一个很自律的人。这样的人是可以作为臣子的,但是不会成为君主,要成为君主的话,也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形象。想当年的崇祯那么厉害,结果也是生不逢时。

你觉得载沣这样的人适不适合生在帝王之家呢?因为历史的选择导致他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一笔,你觉得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呢?要是你是载沣的话,你会怎么做呢?你会不会成为君主?

大清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浦仪去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时摄政王爱新觉罗·载丰去那里了?

1934年,溥仪在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1934年—1945年)。载沣在1928年,在张学良的安排下,全家迁往天津幽居。

爱新觉罗·载沣[zǎi fēng](1883—1951年),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摄政王。满族,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孙,光绪帝之同父异母弟,宣统帝之父。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

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大家都说载沣优柔寡断,为什么他还能当上摄政王呢?

载沣,光绪皇帝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成功了承袭王爵时候8岁。补充内政部长在18岁,汉军的资本旗帜,新老营房管理事务的19岁,营地管理事务23岁,转移到一个县的首府,学会了走路的军用飞机部长24岁的军用飞机部长补充25岁,并被授予摄政王的头衔。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溥仪成为皇位继承人。

这时,溥仪还不到3岁。载沣被慈禧太后任命为摄政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清朝最后三年事实上的统治者。大家都知道,此时最有可能出现摄政王篡位的,可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虽然这些头衔非常霸道,但实际上他们是闲职,或者只是拿薪水,而不是整天工作。溥仪的七叔载涛对他的弟弟在丰有一个精辟的评价,“在丰是我的哥哥,他的性情作为一个人,我知道得更清楚。他优柔寡断,人们说他很诚实,很诚实,但事实上,他是个没用的化名。他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他内心的仆人谨慎小心,这是他的力量。他本可以成为和平时代的国王,但如果他被依赖来治理国家和处理事件,他将永远无法胜任。”

从载涛对载沣的评价不难看出,慈禧太后选择载沣为摄政王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慈禧太后掌管清王朝的权力长达几十年,读过无数人,她甚至连光绪皇后龙宇都不是“幕布”人,所以在立溥仪为皇帝,并让溥仪没有独立的父亲为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