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硬汉张煌言”,反清复明20年,他的死明朝才算真的亡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153

“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这首诗是明朝一代儒将张煌言在刑场就义前留下的一首诗,他同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是何人,但是希望读完这篇文章后大家都能记住他的名字与历史。清朝在统一全国后,在乾隆年间为了纪念这位前朝“殉节诸臣”清廷对张煌言加谥“忠烈”,且将其牌位入“祀忠义祠”,得享定期供祭。


张煌言出生于万历年间,在崇祯时期考上举人,他的父亲张圭章曾是山西省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在明朝考上举人后算是跨过了官场的第一道门槛,不出意外的话靠着父辈的门荫加上自己的努力,张煌言应该如同其他官员一样在官海中摸爬滚打。可能成为一代名官受人敬仰,但是更大的几率是默默无闻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崇祯17年大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1年后清朝的铁骑攻破了南京、扬州、嘉定等城,成立不到一年的南明朝廷就这样灭亡了。面对清朝军队宁波城中有的人仓皇出逃,有的人在策划嫌献城投降。二十五岁的张煌言面对此情此景,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钱肃乐的举义,提议勒王并到天台(浙江台州)请鲁王朱以海监国。


1646年清朝南征大将突破钱塘江,绍兴、义乌、金华等地纷纷失守,南明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张煌言回到宁波与父老乡亲和老父、妻子儿女进行了诀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次诀别,张煌言再也没有机会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张煌言年幼丧母,父亲一手把他拉扯到大,在1652年去世时也没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张煌言随鲁王辗转到了厦门,后来待时局稳定后返回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进行反清活动。


第一次攻入长江,1647年他率军北上长江准备夺回崇明岛,军队一度登陆上岛,但是不幸被飓风所毁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清军所俘虏,所幸在海上找到机会逃脱。


第二次攻入长江,张煌言随张名振又一次攻入崇明,第二年正月,二张率大军溯长江西上,军容严整,震动大江两岸,一度扬威镇江金山,因湖湘各处的永历帝军队发生变故,二张无法前进,只能拚死突破敌人长江防线退回崇明。


第三次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矶,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对清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和威胁。


1659年张煌言与郑成功联合北上,这是他戎马一生中在长江打的最大的一场胜利。先是用计巧妙的攻下了瓜州,并建议郑成功攻打镇江,但是却因为郑成功担心江宁(南京)守军支援,所以重新帮助其谋划。自己率军进攻南京方向,再派一支部队攻打南京北边观音们防止敌人援军,郑成功率军攻打镇江。早期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江南地区各州县纷纷易帜,但是就差这最后这至关重要的一步攻打南京出现乐问题。郑成功不听张煌言的建议从陆地进攻南京执意从水上进军,让战机遗失。


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失败后没有选择继续在大陆进行抗清活动,而是选择了退到海上,这一动作让张煌言的义军进退维谷,面对清军调来的大军他自己独木难支,只能边打边退一片大好的抗清局面就此功败垂成。


北伐失败后,南明的永历政权覆灭、郑成功龟缩于金门地区,之后攻打占领台湾的荷兰成功后在台湾扎根。张煌言在最哦胡,还曾派人联系郑成功派兵骚扰福建的清军,却被这郑成功以台湾刚刚安定不能出兵为由拒绝,鲁王在这时候也因病去世,复国大业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希望了。为了挽救在云南即将灭亡的永历政权,曾劝李自成余部的“十三家兵”骚扰清廷,也被无情的拒绝。


1664年康熙三年,张煌言认为复明无望便在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在海岛不出。七月十七日,清军通过叛徒找到张煌言隐居地,夜半渡岛,张煌言同部属罗子木 、侍僮杨冠玉等人被捕,1664年九月七日张煌言在杭州遇害年进四十七岁,需要指出的是,他的妻子儿子却先于他死于狱中,对此张煌言到死也不知道。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面对大厦将倾的明朝时,他毅然选择了抗争。我们现代人站在上帝的视角看待这场战争,一定会认为他是无意义的,明朝的积弊不是一朝一夕和一个人能够解决挽救的。张煌言用行诠释了什么儒将什么是气节,20年的反清复明 “明朝第一硬汉”实至名归,正是有了这样的人存在,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的脊梁,值得我们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