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为什么不顾身份恳求艾森豪威尔?因祸得福,晋升为四星上将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57

1942年底,盟军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取得了成功,这对首次参战的美国人来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消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期待着能尽快结束战争。然而,这场胜利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说,却是喜忧参半,甚至差点被解除职务,终止自己的军事生涯。


原来,艾森豪威尔将进攻非洲战役以拉拢法国维希部队,作为减少伤亡的重要举措。与时任维希政府二号人物的达尔朗进行合作,激起了同盟国一片指责。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丘吉尔也跳出来抨击并暗指美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英国在非洲的利益,不想拱手让出。

从国家利益角度看,丘吉尔可以称为爱国的典范,为了英国的利益四处奔波,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但从做人方面,却处处显示出“老奸巨猾”、自私自利的一面,尤其是出尔反尔,至苏联安危于不顾,力主放弃登陆欧洲计划,失信于盟友。


“火炬行动”也不例外。首次参战的美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抢了英国人的风头,更让丘吉尔担心的是,在主导非洲政局方面,艾森豪威尔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与亲德的达尔朗合作,将戴高乐排除在外,英国的利益遭受着重大威胁。


巧的是,达尔朗协议成为人们指责艾森豪威尔支持德国的铁证,尤其是英国记者,更是疯狂地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而此时,丘吉尔一句:“达尔朗协议犹如一场晴天霹雳”,迅速将英国人撇的“一干二净”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了美国。


其实,这种战略上的行为,作为盟军的高级将领和国家领导人是知晓和同意的。丘吉尔这一做法显然不合适,他的目的就是要维持英国在非洲的主导权,那么代表英国利益的戴高乐就可以顺利上位。果不其然,罗斯福为平息舆论,有了撤换艾森豪威尔的想法。


就在丘吉尔沾沾自喜的时候,马歇尔挺身而出,支持艾森豪威尔的工作,并谴责英国人在这场风波背后的助推作用。紧接着,罗斯福也发表声明支持,并写信给丘吉尔,措辞严厉地指出他在这场风波中的不当行为,影响两国的团结。


幸运的是,达尔朗不久被刺身亡,这让纠结于此的艾森豪威尔长舒了一口气。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卡萨布兰卡会议后,为了统一指挥,他的军衔晋升为四星上将。同时,英国在非洲的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也归他指挥。这可真是“因祸得福”啊。




{!-- PGC_COLUMN --}

坚持西西里岛战役,拉开美、苏两国“距离”。

1943年1月,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生顶峰,要知道当时的美军只有他和马歇尔两位四星上将,这是莫大的荣耀。他踌躇满志的指挥盟军追击败退中的“非洲军团”,并取得了突尼斯战役的胜利。至此,盟军彻底控制了非洲。


这时的美国人越来越看不上丘吉尔进攻德国“下腹部”——意大利的计划。因为在他们看来,经过近半年的联合作战,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锻炼,实力大增。是时候开辟第二战场,拉近与苏联的关系,要知道,不兑现承诺的除了英国,还有美国。


在丘吉尔看来,进攻意大利符合英国人的利益。首先,英国在欧洲的利益很大,但要取得胜利,必须有美国的帮助。美国拥有强大的战争潜力,她的参战直接导致战争的“太平”向同盟国一方倾斜。单凭英国,是没有实力直取意大利的。


其次,为了继续主导在盟军的话语权。尽管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西西里岛战役后,开辟第二战场,但丘吉尔强调进攻意大利,就是表明英国在美军中的话语权。一旦美军放弃了他的方案,也就是彻底剥夺了英军在盟军的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开辟第二战场是罗斯福向苏联“示好”的举动。对于坚定的反苏分子丘吉尔来说,必须将美英两国绑在一起,并远离苏联。进攻意大利,就是这个态度的表示,他要美国彻底地绑在西方势力的一边。


于是,他多次与罗斯福沟通,甚至亲自前往美国当面说服。美军终于在罗斯福的干预下,勉强同意进攻西西里岛,但在之后的地中海行动,马歇尔交由艾森豪威尔定夺。丘吉尔执着地不顾其“上级”身份,亲自“拜访”艾森豪威尔。


丘吉尔在阿尔及尔的一个星期里,可以说是天天给艾森豪威尔“洗脑”,甚至在三更半夜去他的住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丘吉尔终于打动了艾森豪威尔,在他努力下,马歇尔同意了西西里岛战役后进攻意大利的计划。


让丘吉尔高兴的是,达尔朗遇刺后,非洲的政局朝有利英国的方向发展。

原来,随着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在非洲深得民心,尤其是倡导废除反犹太法案,清除亲德分子等,在法国得到了民众的拥护,纷纷支持戴高乐的法国部队。罗斯福看好的吉罗将军,不得不同意与戴高乐成立了“法国全国解放委员会”。


但是,毫无政治头脑的吉罗根本不是戴高乐的对手。很快,戴高乐的势力完全控制了法国的所有事务。罗斯福对此愤怒不已,他企图削弱戴高乐力量,借此遏制英国人控制非洲的意图“全部泡汤”。在他看来,非洲是“可怕的一团糟”。


这样的局面正合丘吉尔的意愿。他恰逢时机的劝说罗斯福:“法国人民认可戴高乐,盟军必须与他合作,可以通过艾森豪威尔控制他。”丘吉尔的一番说辞,其实就是“缓兵之计”,此刻他的内心比谁都高兴,因为戴高乐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


当然,支持丘吉尔的还有艾森豪威尔,但他更多是从战局考虑。一是,在非洲,他已切身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戴高乐势力,这说明民众选择了戴高乐,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将他排除在外,非洲会陷入一场内战;


二是,通过与戴高乐交谈,英国人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在艾森豪威尔看来,戴高乐与丘吉尔的关系无非是“借鸡生蛋”的关系,他有着政治家的风范,不可能受制于英国,更不会成为丘吉尔的“傀儡”,对美国既无利也无害。


最让他担心的是,西西里岛战役就要开始,作为大后方的非洲不能乱。他建议并劝说罗斯福承认戴高乐的“法国全国解放委员会”为临时政府,并拒绝与亲德的维希政府合作和联系,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选择前者。


就当时而言,丘吉尔的目的还是基本达到了,在维护英国的利益上,他竭尽所能。虽然英国不可逆的退出了同盟国的主导地位、戴高乐也没有和他“穿一条裤子”,但他的“执拗”,一心为英国的做法,还是令人钦佩,尽管他的做法让人“不齿”。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