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乌江亭不再象征失败,而是英雄的丰碑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167





文/钟百超

历史上有许多悲剧性人物,项羽就是其中之一。司马迁的《史记》专门写了一个《项羽本纪》,以本纪的形式为他立传,足见项羽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一个曾经誓言“彼可取而代之也”的豪杰,为何最终自刎乌江,确实值得深思。


乌江亭位于今天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站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因此闻名古今。


项羽少年时,不肯读书,也不肯学剑,认为读书不过就是记住姓名,学剑就只能敌一个人,他要学万人敌。叔父项梁教他兵法,但他似乎也不怎么专心,只能停留在“略知其意”的水平,后来“又不肯竟学”。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同年九月,项羽与叔父项梁合谋杀死会稽郡守殷通,随即召集吴中之兵起事。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陈胜被杀,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


之后,项梁在东阿大破秦军,别派遣项羽、刘邦率一支军队攻打城阳,破秦军于濮阳东,秦军被迫退入濮阳城内。项羽、刘邦乘胜追击,率军攻打定陶,斩杀了秦将李由。


由于连破秦军,楚军出现了骄傲现象,宋义力劝项梁不听。秦国果然发动倾国的兵员增加章邯军队的实力,向楚军发动进攻,在定陶打垮楚军,项梁战死。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率兵五万前往救赵。可是军队到达安阳之后,却逗留四十六日,不再进军。项羽向宋义建议快速引兵渡河,与赵兵内外夹攻,一起击破秦军,但宋义不肯发兵,还在军中饮酒作乐。项羽见状大怒而杀宋义,楚怀王随即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多次进攻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但收获不大,赵将陈余派人请项羽再次发兵。项羽于是率领全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军营全都烧毁,只带三天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决一死战,而无退还之心,终于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彻底扭转了战局。秦亡后,诸侯都归附于他,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消灭秦国固然是项羽的一大历史功绩,足以彪炳史册,但是,“螳螂在前,黄雀在后”,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刘邦,此刻又成了他心中的块垒,甚至是夺命阴魂。由于对刘邦缺乏足够的了解,鸿门宴上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从而失去了最好的机会,也从此埋下了自取灭亡的祸根。


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虽然项羽屡屡大破刘邦,但最终无法扭转局面,又由于刘邦采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项羽失去了范增的有力支持。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亡。项羽与乌江亭长的那场对话,堪称旷古对话: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043年之后,即唐会昌元年(841),杜牧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熟读历史的杜牧,不能不回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悲壮的楚歌。置身乌江亭,项羽的呐喊声似乎还在回响,这不能不触动他的情怀: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古语有云:“一胜一负,兵家常势”,一个将军,可以集小胜为大胜,也可以用无数次小失败换取一次大的胜利。但是,如果经过无数次胜利而后败于一役,那则是可悲的。项羽的悲剧也就在这里,因而想起这段历史,让人不禁唏嘘。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够具有忍受失败所带来的耻辱的胸襟和气度,才是真正的男儿。对于项羽而言,他岂能不明白这点。虽然亭长安慰他过江之后,依然可以依托江东,建立自己的王国,可是一想起自己当初带着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如今无一人生还,心里不能没有伤感,纵使江东父老兄弟同情可怜他,自己又有何面目见到他们。即使他们不明说,自己能不愧于心吗。也正是这番自省,他懂得了怎样取舍。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呀,这是多么温馨的鼓励与慰藉。但是,有了才俊而不懂得利用,甚至猜忌和闲置,都是走向灭亡的根由。项羽至死都不明白这点,把失败归咎于天命,岂不哀哉。


还是太史公归纳的全面而深刻:“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起兵时,项羽不过一介贫民,不曾拥有一尺一寸土地,但是在三年之内,却凭借自己的努力,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号令天下,自号为“霸王”。但他的悲哀在于,战略上放弃关中,而怀恋故乡楚地;道义上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招致王侯们的背叛;用人上,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没有效法古人;策略上,错误认为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


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太史公诘问道:“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杜牧不是太史公,却抱有同样的情怀。他以诗歌抒发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触,并以激越的笔调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个悲剧的反思。确实,自古成败论英雄,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但是,如果把乌江亭仅仅视为一座象征失败的亭子,那么,杜牧的诗歌便算是白写了。无疑,项羽的人生和事业止于乌江亭,但一代一代的英雄豪杰却又从乌江亭崛起。


286年后即公元1127年,又有一位女词人路过乌江亭,并写下了豪迈的诗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的,乌江亭不再是失败者的代名词,而是英雄豪杰的一座丰碑。


2020.1.25大年初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