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湍,刘煓的介绍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867

萧何为什么让刘邦把名字从刘季改成刘邦呢?

史书《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祖纪》《汉书·萧何传》都没有记载,估计是电视剧编造的。刘邦,姓刘,字季,是因为根据“伯仲叔季”来排行的,如果按照这样来算,刘邦应是老四,但是刘邦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刘交,刘邦应该叫“刘叔”,“季”字不一定指老四,也代指家中最小的兄弟,这样理解就好了。电视中说他是“小四”,我都要笑死了。。。。

刘邦父刘湍(刘太公),生有四个儿子,伯,仲,邦,交。刘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 所以命邦 邦者比卦也 说白了就是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其父刘湍 之意其父刘湍希望儿子可以 顺风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风,不用费力逍遥去,任意而行大亨通。

第二段是我找到的从五行和周易的角度分析的,不知可不可信,权当作一种理解吧,不过史书没有说是萧何起的名字。

《汉书·高祖纪》:“高祖”师古注:

荀悦曰:“讳邦,字季。邦之字曰国。”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帝,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师古曰:“邦之字曰国者,臣下所避以相代也。”

《史记·高祖本纪》“字季”司马贞索隐:

按:《汉书》“名邦,字季”,此单云字,亦又可疑。按:汉高祖长兄名伯,次名仲,不见别名,则季亦是名也。故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后因讳邦不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

一、崔适《史记探源》:

集解:《汉书音义》,讳邦。

索隐:《汉书》,名邦,字季。此单云字,可疑。汉高祖长兄名伯,次名仲,不见别名,则季亦是名也。故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后因讳邦不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

案:刘氏兄弟三人,但以长少而称伯、仲、季,非名也。高祖微时但称刘季,后称沛公,后称汉王,后称皇帝,终其身无谓名与字也。讳邦者,后世史臣所拟耳。否则汉王二年二月立社稷,当为祭文,或为造名之始欤。

二、梁玉绳《史记志疑》:

案:季乃是行,高祖长兄伯,次兄仲,亦行也。史以季为字,与索隐以季为名,并非。若季是字,则张适之何以字季乎?高祖名邦,与兄名喜弟名交同,索隐引项岱谓即位易名,非。论史例帝名于本纪之首宜一见,《艺文类聚》十二引史曰“高祖讳邦字季”,恐不可言,盖所引多删改也。

刘邦父亲为什么没追封皇帝

刘邦父亲刘煓是太上皇,但是死后没有被追封,原因就是这个天下是刘邦取得,如果被追封那么后世子孙将会降低对于刘邦的崇拜。而且,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曾为人君后来成为太上皇者,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正史有关太公于刘邦发迹前和被尊为太上皇之后的记载极缺乏,晋代小说式文献《西京杂记》有则故事说道太公当上太上皇以后移居长安深宫一直闷闷不乐。刘邦询问的结果才知道太公“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新丰城),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意思是太上皇迁移长安,居住深宫,凄怆不乐。汉高祖暗自通过左右探问其故,因太上皇平生所好,皆为屠夫商贩的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踢球,以此为乐。如今皆都缺无这些,故而不乐。高祖便营建新丰,移迁诸多故人充实那里,太上皇方才喜悦。所以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之故。

扩展资料:

刘太公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前,一直都住在丰县。公元前206年,楚汉之争起,丰县为西楚控制,刘邦派人迎接太公,但为项羽派兵所阻。公元前205年,汉军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之后楚军反攻,汉军大败,太公遂与刘邦之妻吕雉一同被楚军所擒,被西楚当做人质。

在公元前203年,楚汉持续对峙,项羽把太公放到一个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煮了太公,未料刘邦回答:“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汤吧!”(原文: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本来就要把太公杀掉,因项伯的劝阻,太公始能幸免。同年后不久,形势于楚军渐渐不利,项羽就把太公与吕雉送还刘邦,以换取楚汉以鸿沟为界。

刘邦称帝后,本来五天朝见太公一次,好像平常人家父子间的礼节一般。但后来管家告诉太公: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不能让皇帝对他拜见。后来刘邦再来看拜见,太公拿著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大惊,知道原因后就尊太公为太上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煓

中国古代死后追封72不在位皇帝分别是?

西汉

- 太上皇帝(太祖追谥) 刘煓 - -

三国

- 魏高帝(世祖追谥) 曹腾 - -

- 魏太帝(世祖追谥) 曹嵩 - -

太祖(世祖追谥) 魏武帝(世祖追谥) 曹操 - -

武烈帝(孙权追崇) 吴始祖 孙坚 - - -

长沙桓王(孙权追崇) - 孙策 - - -

文皇帝(孙皓追崇) - 孙和 — - -

西晋

晋高祖(晋世祖追崇) 宣帝 司马懿 —

晋世宗(晋世祖追崇) 景帝 司马师 —

晋太祖(晋世祖追崇) 文帝 司马昭 —

桓楚

楚太祖 宣武皇帝 桓温 —

南北朝

南朝

南朝宋

— 孝穆皇帝(宋高祖追崇) 刘翘 — —

南朝齐

— 宣帝(南齐太祖追崇) 萧承之 — —

南齐世宗(萧昭业追崇) 文帝 萧长懋 — —

南朝梁

(南梁高祖追崇) 文帝 萧顺之 — —

南梁高宗 昭明皇帝(萧栋追崇) 萧统 — —

— 安帝(萧栋追崇) 萧欢 — —

西梁

— 孝靖皇帝 萧琮 585年—587年

此为萧铣追谥,一般称之为西梁后主。

南朝陈

陈太祖(陈高祖追崇) 景帝 陈文赞 —

始兴昭烈王(陈高祖追崇) 陈道谭 —

北朝

北魏

—献明皇帝(北魏太祖追崇)拓跋寔

北魏恭宗(北魏高宗追崇) 景穆皇帝 拓跋晃 — —

北魏肃祖(北魏敬宗追崇) 文穆皇帝 元勰 — —

— 孝宣皇帝(北魏敬宗追崇) 元劭 — —

成汉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成始祖(成太宗追崇) 景帝 李特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献帝(汉中宗追崇) 李骧

后凉

文帝(建康公追崇) 吕宝

前燕

前燕高祖 武宣皇帝(追尊,在位时称辽东公) 慕容廆 307年—333年

南燕

穆帝(慕容超追崇) 慕容纳

前秦

前秦太祖(前秦高祖追崇) 惠武皇帝 苻洪

文桓皇帝(前秦世祖追崇) 苻雄

代国

成皇帝 拓跋毛 前207年-前204年

节皇帝 拓跋贷 前204年-前175年

庄皇帝 拓跋观 前175年-前130年

明皇帝 拓跋楼 前130年-前81年

安皇帝 拓跋越 前81年-前41年

宣皇帝 拓跋推寅 前41年-13年

景皇帝 拓跋利 13年-55年

元皇帝 拓跋俟 55年-105年

和皇帝 拓跋肆 105年-114年

定皇帝 拓跋机 114年-159年

僖皇帝 拓跋盖 159年-180年

威皇帝 拓跋侩 180年-209年

献皇帝 拓跋邻 209年-213年

圣武皇帝 拓跋诘汾 213年-218年

代始祖(西魏文帝改为太祖) 神元皇帝 拓跋力微 219年-277年

文皇帝 拓跋沙漠汗 277年-?年

章皇帝 拓跋悉鹿 ?年-286年

平皇帝 拓跋绰 286年-293年

思皇帝 拓跋弗 293年

昭皇帝 拓跋禄官 294年-307年

桓皇帝 拓跋猗㐌 295年-305年

穆皇帝 拓跋猗卢 295年-316年

文平皇帝 拓跋普根 316年

哀帝 拓跋某某[6] 316年

代太祖 平文皇帝 拓跋郁律 316年-324年

惠皇帝 拓跋贺傉 324年-325年

炀皇帝 拓跋纥那 325年-329年、335年-337年

烈皇帝 拓跋翳槐 329年-335年、337年-338年

所有庙号是由北魏太祖拓跋圭所追崇的。

所有谥号是由北魏太祖拓跋圭所追崇的。

隋朝

隋太祖(隋高祖追崇) 武元帝 杨忠 — —

隋世宗(隋恭帝追崇) 隋成帝 杨昭 — —

唐朝

— 德明帝(唐高祖追崇) 皋陶 — —

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 —

— 兴圣帝(唐高祖追崇) 李皓 — —

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 —

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锡 — —

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 —

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 —

义宗(高宗追崇) 孝敬帝 李弘 — —

武周(南周)

南周始祖 文帝 姬昌 —

南周睿祖 康帝 姬武 —

南周严祖 成帝 武克已 —

南周肃祖 章敬皇帝 武居常 —

南周烈祖 昭安皇帝 武俭 —

南周显祖 文穆皇帝 武华 —

南周太祖 明高皇帝 武士彠 —

以上为武则天追封

— 让帝(唐玄宗追崇) 李宪 — —

— 奉天皇帝(唐肃宗追崇) 李琮 — —

— 承天皇帝(唐代宗追崇) 李倓 — —

景宗(一说哀宗)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哀帝)(哀孝皇帝)(后唐明宗追崇) 李祝 904年—907年

后梁

后梁肃祖(后梁太祖追崇) 宣元皇帝 朱黯 — —

后梁敬祖(后梁太祖追崇) 光献皇帝 朱茂琳 — —

后梁宪祖(后梁太祖追崇) 昭武皇帝 朱信 — —

后梁烈祖(后梁太祖追崇) 文穆皇帝 朱诚 — —

后唐

后唐懿祖(后唐庄宗追崇) 昭烈皇帝 — 朱邪执宜 808年-835年

后唐献祖(后唐庄宗追崇) 文景皇帝 — 李国昌(朱邪赤心) 835年-887年

后唐太祖(后唐庄宗追崇) 武帝 — 李克用 887年-907年

后唐

后唐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在位时间 923年-926年

后唐惠祖(后唐明宗追崇) 孝恭皇帝 李聿 — —

后唐毅祖(后唐明宗追崇) 孝质皇帝 李教 — —

后唐烈祖(后唐明宗追崇) 孝靖皇帝 李琰 — —

后唐德祖(后唐明宗追崇) 孝成皇帝 李霓 — —

后晋

后晋靖祖(后晋高祖追崇) 孝安皇帝 石璟 — —

后晋肃祖(后晋高祖追崇) 孝简皇帝 石彬 — —

后晋睿祖(后晋高祖追崇) 孝平皇帝 石昱 — —

后晋献祖(后晋宪祖)(后晋高祖追崇) 孝元皇帝 石绍雍 — —

后汉

后汉文祖(后汉高祖追崇) 明元皇帝 刘湍 — —

后汉德祖(后汉高祖追崇) 恭僖皇帝 刘昂 — —

后汉翼祖(后汉高祖追崇) 昭宪皇帝 刘僎 — —

后汉显祖(后汉高祖追崇) 章圣皇帝 刘琠事 — —

后周

后周信祖(后周太祖追崇) 睿和皇帝 郭璟 — —

后周僖祖(后周太祖追崇) 明宪皇帝 郭谌 — —

后周义祖(后周太祖追崇) 翼顺皇帝 郭蕴 — —

后周庆祖(后周太祖追崇) 章肃皇帝 郭简 — —

闽太祖 忠懿王、昭武王[王延翰继位时追谥]、昭武孝皇帝[王延钧即皇帝位时追谥] 王审知 909年[14]-925年

辽朝

辽肃祖(辽太祖追崇) 昭烈皇帝 耶律耨里思

辽懿祖(辽太祖追崇) 庄敬皇帝 耶律萨刺德

辽玄祖(辽太祖追崇) 简献皇帝 耶律匀德寔

辽德祖(辽太祖追崇) 宣简皇帝 耶律的鲁

辽义宗(辽世宗追崇) 钦义皇帝 耶律倍 突欲

章肃皇帝(辽穆宗追崇) 耶律李胡 洪古

辽顺宗(辽天祚帝追崇) 顺圣皇帝 耶律浚 耶鲁斡

北宋

宋圣祖 赵玄朗

宋僖祖 文献皇帝 赵朓

宋顺祖 惠元皇帝 赵珽

宋翼祖 简恭皇帝 赵敬

宋宣祖 武昭皇帝 赵弘殷

宋太祖追谥,实际尚未即位。

金朝

金徽宗(金熙宗追崇) 景宣皇帝 完颜宗峻 绳果

金德宗(海陵王追崇) 睿明皇帝 完颜宗干 干本

金睿宗(金世宗追崇) 简肃皇帝 完颜宗尧 讹里朵

金显宗(金章宗追崇) 光孝皇帝 完颜允恭 胡土瓦

大中

大中太祖(正德皇帝追崇) 文戎天佑安邦皇帝 高智升

元朝

元圣宗(元世祖追崇) 忠武皇帝 孛儿只斤察合台

元穆宗(元世祖追崇) 道宁皇帝 兀鲁失亦都汗 孛儿只斤术赤

元睿宗(元世祖追崇)(监国) 景襄皇帝 也可那颜汗 孛儿只斤拖雷 1227年-1228年

元裕宗(元成宗追崇) 明孝皇帝 孛儿只斤真金

元顺宗(元武宗追崇) 衍孝皇帝 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

元显宗(也孙铁木儿追崇) 仁孝皇帝 孛儿只斤甘麻剌

明朝

明德祖(明太祖追崇) 玄皇帝 朱百六 — —

明懿祖(明太祖追崇) 裕皇帝 朱四九 — —

明熙祖(明太祖追崇) 裕皇帝 朱初一 — —

明德祖(明太祖追崇) 淳皇帝 淳皇帝 — —

明兴宗(明惠宗追崇) 康皇帝 朱标 — —

明睿宗(明世宗追崇) 献皇帝 朱佑杬 — —

南明

恭帝、孝帝(南明安宗追崇) 朱常洵

端帝(南明安宗追崇) 朱硕潢

裕帝(南明绍宗追崇) 朱器墭

大西

西太祖(残部追谥) 高皇帝 张献忠 1644年—1646年

清朝

清成宗 义皇帝 爱新觉罗·多尔衮

1650年,多尔衮狩猎中死去,顺治帝追尊庙号为成宗,谥号为义皇帝。后苏克萨哈上表成为导火索,多尔衮尊号被废,迁出太庙。

历代帝王有很多奇葩谥号,汉大帝、明让帝、清纯帝,分别都是指谁?

明让弟是朱允炆,清纯帝是乾隆,汉大帝是刘煓。汉武帝就被称为汉武大帝,因为他创造了个十分繁盛的王朝对历史和后世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卓著。而后世为了纪念他,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称号,一般来说能获此殊荣的帝王一定是来源于他超越一般帝王的功绩,在三国时期的孙权也被称为吴大弟,还有刘邦的父亲,刘煓也被称为汉大帝。

而明让帝则可能是指明朝的朱允炆,他被自己的叔叔夺走了皇位,被后世谥号为“让”,而之前也有这么一位君王被称为让皇帝,那就是唐朝的李成器,他是唐瑞宗李旦的长子,不过他却主动将皇位让给了李隆基,所以被后代史书追封为让皇帝。一般来说这个称号都是从字面意思上指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别人。

而明让帝则可能是指明朝的朱允炆,他被自己的叔叔夺走了皇位,被后世谥号为“让”,而之前也有这么一位君王被称为让皇帝,那就是唐朝的李成器,他是唐瑞宗李旦的长子,不过他却主动将皇位让给了李隆基,所以被后代史书追封为让皇帝。一般来说这个称号都是从字面意思上指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别人。

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则被后人称为清纯帝,他既是我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君王,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或许你对他的这个称号不熟悉,不过说起他另一个称号,你肯定就知道他是谁了,那就是乾隆。他在位时期创造了康乾盛世,疆域版图达到了最高峰,但就是这样一位威严的君王,竟然有了这么一个略显搞笑的谥号“清纯帝”。

因为他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后人为了简称,所以就将这个名字与国号连起来称为清纯帝。

刘邦有后人吗?

首先注意到抚顺地区可能存在刘邦后人这一课题的是一位对抚顺地方史颇有研究的高其昌老先生,他目前受聘于抚顺市高湾开发区管委会,专门研究高湾地区历史。

高其昌在高湾生活多年,熟知高湾地区有一大泗水村和一小泗水村,同时还有汉代长城遗址。众所周知,泗水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在泗水河边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而东北地区的地名形成普遍为近现代,像这样的地名很少见。

在进一步调查中,高其昌发现,大泗水和小泗水的地名形成与当地的汉代长城建成几乎在同一时间,这引起了高其昌的巨大兴趣,他怀疑这里面存在着某种联系。

就这样,经过高其昌的不懈努力,在查阅了大量典籍之后,190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终于得以向后人展示。

据高其昌老先生介绍,公元115年,汉安帝刘祜之孙刘宗和刘元作为钦差,被派遣到辽东地区督修长城,同时也代表汉政权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当时的刘宗和刘元所驻地点就在现在的抚顺市高湾开发区附近,刘宗和刘元到任不久,汉顺帝刘保即位。而长城完工后,由于某种原因,汉顺帝刘保并没有召回刘宗、刘元,而是任其在辽东高湾地区赋闲居住。

当时,陪同刘氏兄弟来到辽东的一位大臣姓高,为兄弟俩选择了一处行宫,地点就在高湾附近,而兄弟俩把自己居住的地点分别命名为大泗水和小泗水,以纪念汉高祖刘邦。

直到今天,刘氏兄弟的后人还在高湾附近居住,并聚居在一个地点,名为刘家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加上历次战争的破坏,这个村子居民的家谱已经无法找到,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能回忆起曾听过典籍中记载的这个故事。

前不久,高其昌曾和有关人员带着相关资料来到江苏沛县,参观了当地的泗水亭,并与当地的刘邦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从他们口中,进一步证实,汉代的确派遣过几名皇族成员来到东北。

目前,高湾刘家沟的居民已经在刘家沟附近树立了一块纪念泗水亭碑,以纪念跨越千里来到东北的先人。

尉氏县历任刘姓副县长

共有73位帝王(在位和追谥),开辟了10个朝代(请采纳)

西汉时期君主(15帝)

太上皇帝 刘煓(太祖追谥)

高皇帝 刘邦

孝惠皇帝 刘盈

前少帝 刘恭

后少帝 刘弘

孝景皇帝 刘启

孝武皇帝 刘彻

孝昭皇帝 刘弗陵

废皇帝 刘贺

孝宣皇帝 刘询(刘病己)

孝元皇帝 刘奭

孝成皇帝 刘骜

孝哀皇帝 刘欣

孝平皇帝 刘衎

孺子皇帝 刘婴

玄汉君主(1帝)

武顺帝 刘玄

赤眉汉君主(1帝)

继帝 刘盆子

东汉时期君主(19帝)

光武皇帝 刘秀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穆宗 孝和皇帝 刘肇

- 孝殇皇帝 刘隆

- 孝德皇帝 刘庆

恭宗 孝安皇帝 刘祜

- 前少帝[1] 刘懿

孝顺皇帝 刘保

- 孝冲皇帝 刘炳

- 孝质皇帝 刘缵

- 孝穆皇帝 刘开

- 孝崇皇帝 刘翼

孝桓皇帝 刘志

孝元皇帝 刘淑

孝仁皇帝 刘苌

孝灵皇帝 刘宏

汉少帝[2] 刘辩

孝献皇帝

孝愍皇帝刘协

三国蜀汉君主(2帝)

昭烈皇帝(先主) 刘备

孝怀皇帝(后主) 刘禅

南北朝?南朝?宋之君主(12帝)

孝穆皇帝(宋高祖追崇) 刘翘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初谥中宗) 文帝

(初谥景帝) 刘义隆

刘劭

孝武皇帝 刘骏

刘义宣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废为苍梧王)

顺帝 刘准

五代十国?后汉?君主(7帝)

(后汉高祖追崇) 明元皇帝 刘湍

(后汉高祖追崇) 恭僖皇帝 刘昂

(后汉高祖追崇) 昭宪皇帝 刘僎

(后汉高祖追崇) 章圣皇帝 刘琠事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隐帝 刘承祐

顺帝湘阴公 刘赟

南汉(7帝)

文帝 刘安仁

圣武皇帝 刘谦

襄帝 刘隐

天皇大帝 刘岩

殇帝 刘玢

明孝皇帝 刘晟

惠帝 刘鋹

北汉(4帝)

神武皇帝 刘旻

孝和皇帝 刘钧

少平皇帝 刘继恩

英武皇帝 刘继元

五胡十六国·汉(4帝)

光文皇帝 刘渊

武皇帝戾太子 刘和

昭武皇帝 刘聪

隐皇帝 刘粲

刘备是白手起家吗?

古代人计身高都是说几尺 比较粗略 刘备身高大约1米74 关羽2米1 张飞1米9 历史事实上的刘备性格非常坚强 一次次失败 一次次有爬起来 而且人望特别好 经常读史书 刘备一生一直是在打仗 久经沙场的老将了 下面是他具体他的一生 和三国演义里的却别很大 你看看吧: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由于“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所以以下也称他“大耳”,呵呵...

好了,直入主题。大耳从小家境贫寒,成年后织织草鞋度日,要钱没钱,要名没名,要人没人,却有一颗创业的心。不容易的,想想现在哪位能在啥都没有的情况下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于是乎,大耳为了能有些资本,死活扯上了“皇叔”的关系,不管真假,这“皇叔”的称谓也算聊胜于无,当时也没啥人当回事情,这才有了后来孔融说听说过平原刘备,把个大耳激动得不行...... 说了这么些,无外乎一点:刘备起家不容易,他没有另一位枭雄-曹操所拥有的家族势力和官宦背景,起点完全不一样的。但请看扁刘备力挺曹操者,客观点看具体环境。

先说说刘备的御人识人上。

大耳起家时就得到了三国时代一些最优秀的人才,他的两个义弟(历史上没有结义的说法):关羽张飞。尤其是关羽,其统兵能力在三国时代是位居最前列的之一。看了演义以及后来的网络文章,很多人会觉得大耳是靠哭吸引住人才和哭出天下来的,或美其名曰“伪君子”。真的如此?关羽张飞在刘备最最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此外还包括才能不那么出众的糜竺简雍等,靠哭能哭得他们死心塌地啊?笑话了。演义的功劳,和李世民一样,被演义描写为只知道哭,有事问军师。都知道小李是军事才能最好的皇帝吧?其实刘备也一样委屈的。

刘备为何一开始那么落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实力使然。他没有自己的地盘,缺乏成功的物质基础,结果被打得到处流窜。在那样的日子里,没有发生属下叛变,实在是不容易的。其御下能力和魅力可见一番。而后来的杰出人才卧龙凤雏,乃至黄忠魏延等,无不甘效死命,且其大部分人才的获得,是来自三国中期(中后期可鲜见优秀人才加入曹营的哦)。后来对诸葛亮说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证明他比诸葛亮识人能力更高一层。

而白帝托孤,更是刘备用人识人的光辉一笔。现在竟然有人说这是刘备设局束缚诸葛亮,还什么“帐后刀斧手...”云云,真是写架空小说的好手。很简单的,他不死的话,干嘛说这种话?而他死了,这句话还有效力吗?诸葛岂非可以用此成为夺位的凭证?对比下曹睿托孤司马懿吧...... 地球人都知道,司马家是很“对得起”曹家的......

至于提拔黄忠魏延,笼络益州士大夫阶层,这些就不说了。

其次说说他的政治品格。

刘备的口号是兴复汉室,自己以皇叔自居,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有号召力。虽然实际效果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有效,但在政治上颇得忠于汉室的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而其人宽厚仁义亲民的政治风格,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

说到宽厚仁义亲民,可能很多当代人觉得不算什么。可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远远超过古代,没有劳役制度,没有严厉的等级制度,没有严酷的刑法,自然对宽厚仁义亲民感觉淡薄。当然无法体会当一位终日劳作的百姓突然看到一个出身贫寒却宽厚亲民,还号称是皇叔的官府大员出现在面前的感受,而且要注意是在乱世中!So,别太把所谓的“真小人”当回事,那时的宽仁难能可贵!看到很多小网民口口声声不把宽仁当回事,却对曹操屠徐州、坑降卒的行为默然无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也许中国真的进入了纯粹的利益时代了......

刘备人望上的巅峰之作发生在曹操南征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表死后,荆州吏民立马选择了深浮人望的刘备,而不是刘琮。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占荆州,他却说“吾不忍也”,而三国志记载,刘表临终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却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拒绝了。

和十多万民众一起走,日行只有十余里。众人劝他先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终于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刘备大败,1W多士兵被打散,妻子死,两个女儿失散乱军中,那个该死的阿斗却没死掉...... 说他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战争无眼,这样做会掉脑袋的刘备不知道?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行为都很少见。军事上刘备大败,政治上却赢得了万世的赞誉。

事实上,当刘备安顿下来后,失散的士卒很快汇聚到他身边(这才使刘备有资本打赤壁)。而赤壁之战后,刘备在江南的公安屯居下来后,每天都有东吴占据的江陵的士族和百姓渡江投刘备。所谓的人望,就是这样了。

再说说他的军事才能。

演义里,诸葛出来前,大耳似乎就是败仗。诸葛出来后,那帅印什么的都给了诸葛,大耳就坐在旁边听听...... 这实在是曲解啊!刘备所有的功劳,都被诸葛代替了,冤枉啊......

实际上,终刘备一生,蜀汉的军队都是他亲自指挥的。和曹操一样,有军事才能的统帅都会选择自己统兵。三雄唯一例外的是孙权,这家伙几乎没啥军事才能,他统兵打的,输的多... 而委托手下大将指挥的,都效果好。比如:周瑜和陆逊...... 在蜀汉集团中,军事才能是以刘备为首的,或者说,其他将领尚未能有机会体现出高于刘备的才华,这与刘备地盘小,没法授权给某位大将有关,例外的只有关羽。

诸葛出来前,刘备没有地盘,军队人数很少,打不过曹操很自然。可有了地盘后,刘备在统兵的情况下没有输给过曹操。赤壁、入蜀、汉中、彝陵都是他自己指挥的。包括期间和东吴冲突,就是他自己率军增援关羽与东吴对峙的。演义里为了突出诸葛,把刘备指挥的都归功到诸葛亮身上了,这个是不正确的。刘备的军事才能逊于曹操是无疑的,但其他将领都不在刘备话下。法正就是这么劝的“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汉中前期夏侯渊大败,后来曹操亲自上阵也无可奈何,说明了刘备的军事才能。毕竟,双方实力较为接近时对决才有意义,差太多的话,再有才能也不济事。

后来的彝陵之战,很多人说为啥不派赵云出征,不派黄忠出征云云,殊不知,此时马超黄忠已死,而张飞也遇刺而亡。蜀国已经没有超过刘备的统帅了。且不伐东吴,隆中对的国策无法实施,刘备势必攻击东吴的。没看人诸葛亮在正史里就没劝刘备不出兵?彝陵之败和曹操的汉中之败差不多(当然后果差多了),都是久攻不下,兵疲而败,区别在于曹操人多打刘备人少而无功而返,而刘备是人少打陆逊人多大败。刘备在指挥上没犯大的错误,分兵连营也很难说错误,但不管怎样,陆逊比刘备更高一筹是无疑的。

说到这里真奇怪孙权的战略。明明关羽攻击曹仁的时候曹兵大败,连徐晃、张辽(东吴的苦主啊)都调离了合肥前线,那时坐候蜀魏两败俱伤,自己去攻击合肥,夺取意义重大的江淮一带更好。孙碧眼却死活看不到这个,要背盟偷袭,真奇了怪了......

最后说说其人的坚韧个性。

一生颠沛流离,总是被到处赶,却从来未曾灰心和放弃,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实在令人赞叹。屡次的打击,妻离子散,部属失散,每次都能在失败时收拢住部下对自己的怀疑,离散的心,用MBA的话说,领导力不可谓不强啊!放到当代社会,这种个性也很值得推崇,奈何演义的缘故,这个个性从来没有得到正面宣扬。当代也少有人对这个品性看重,悲哀啊......

总结下:曹操有家族和官宦的先发优势,孙权直接拿了父兄的基业,唯刘备白手起家,鼎立于三雄之间。还是曹操的评价最贴切了:“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