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废掉西汉庙号,为什么光武帝刘秀的庙号比汉武帝刘彻的庙号大?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428

为什么光武帝刘秀的庙号比汉武帝刘彻的庙号大?

因为按照最严格的昭穆制度,一个王朝只有一个“祖”,也就是“太祖”(或称“高祖”),也就是王朝开国的第一个皇帝。

但历史上有很多特殊情况,比如一个王朝存在中断重建(如西汉、东汉),或者最初建国的君主和最终统一王朝全部疆域的君主不是同一个人(如元朝的铁木真和忽必烈)。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重建王朝的君主和最终完成王朝统一的君主也是有资格称“祖”的,而为了区别于前面已经有的“太祖”,所以就称为“世祖”。

刘秀虽然辈分比刘彻低,但他建立东汉王朝,是开国之君,所以要称“祖”;而刘彻虽然文治武功十分重大,但从封建王朝的角度来说他没有开创王朝的新时代,所以要称“宗”。

拓展资料: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参考资料:庙号_百度百科

光武帝刘秀的庙号是汉世祖,是否违背谥法?

明代以前 追封庙号是很严格的 祖不是随便就封的 必须是开国君主才是祖号!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庙号【世祖】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东汉跟西汉除了有血缘关系外没有任何联系! 为什么?西汉在王莽篡权后就完蛋了!两汉中间间断了16年了!在古代16年就是一代人了!新朝后期天下大乱!东汉是我光武皇帝一个萝卜一个坑白手起家打下的江山!帝位不是从西汉继承而来!明白了吗!世祖皇帝是从0开始的开国之君!他的领导层云台二十八将基本都是世祖皇帝老乡南阳人,跟西汉王室没关系!

世祖称帝为了拉拢人心总的有个名正言顺的说法!他是太祖刘邦的血脉,国号自然继续叫大汉更得民心以及追随者!他逝世后庙号怎么办!他是开国君主必须是【祖】!但是他沿用的是大汉国号!太祖只能有一个!他是让大汉朝起死回生的中兴之主!自然庙号【世祖】最为妥当了!【世】是对有中兴之功的帝王的专属庙号!就如同汉武帝死了后人把他庙号叫做【世宗】汉武帝不是开国之君他庙号不可能是祖!但是他文治武功让大汉朝空前强大!【世宗】庙号非汉武帝莫属!

至于你说的祖不能在宗之后!为什么不能!【世祖】跟【世宗】除了都是太祖的血脉以外没有任何关系!【世祖】对汉朝贡献是200年的王朝延续,两汉加起来400年!没有【世祖】汉朝也许顶多200年!但是没有【世宗】汉朝一样传宗接代!毕竟前面有文景二帝的家底!他们一个关系大汉生死 一个关系大汉强盛与平庸!以功绩论英雄,不以先后论英雄!你不要跟我辩论刘彻与刘秀哪个牛逼!辩论这个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所谓的中兴之主都是胡扯的给自己贴金的了!西晋灭亡东晋马上开始!北宋灭亡南宋马上就开始了!东晋以及南宋开国皇帝!他们都不是靠自己本事打的天下!都是继承而来!所以司马睿弄了个【中宗】的庙号!赵构庙号还可以 虽然不是【祖】但是他起码 是【高宗】占一高字!明代高字一般都是给开国皇帝用的!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隋高祖杨坚!但是赵构这个窝囊废跟刘秀是两个层次!刘秀基本就是个农民屌丝一个!赵构父兄乃徽钦二宗!他不可能享受祖的庙号!追溯到他们赵家源头!也没有祖!他们的祖宗乃【宋太宗】所以他不可能是祖!

为什么汉朝皇帝许多皇帝有了庙号却被除

在两汉时期,只有皇帝有重大功绩的才能有庙号。 两汉时期庙号的授予是比较严格的,只有做出重大贡献的才有。

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其余西汉诸帝如刘弗陵,刘奭(shì)、刘骜等皆庙号后除。

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是孝明帝刘庄所上)、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是孝章帝刘炟所上)、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

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祜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扩展资料:

皇帝的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庙号写在神主木牌上。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种制度始于商朝,盛行于汉朝。

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例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例如著名的唐太宗,还有皇太极被称为清太宗。

当然,也有称呼为“世祖”的,例如元世祖忽必烈。庙号与对皇帝的评价没什么关系。

而皇帝的谥号则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谥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议定的。从谥号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业,以及后人对他的看法。

诸如汉武帝,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具体解释是“威强睿德曰武”,威严坚强而睿智。

晋惠帝死后谥号为安,是什么意思呢?“好而不争曰安”,其实汉惠帝是个智障,但又不能直接说他傻,只好说他安静,这是留面子。

参考资料:人民网-揭秘皇帝庙号和谥号

为什么光武帝刘秀的庙号比汉武帝刘彻的庙号大?

汉宣帝的庙号为什么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加的?

严格地讲,汉宣帝中宗的庙号并非刘秀追加,而是经其认定。

最初提出给宣帝加庙号的是王莽。《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经过王莽的主张,立汉宣帝庙号为中宗,汉元帝庙号为高宗。

扩展资料:

西汉只给4个帝王有庙号,除了太祖刘邦,武帝刘彻,文帝,接下来的就是汉宣帝的中宗皇帝了。

汉宣帝刘询,刘询在位期间,西汉发展到顶峰,社会发达程度,军事能力,皆可超越前任几任帝王,而且现在史学界也把汉宣帝时期称之为西汉最发达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60年,匈奴内讧,汉宣帝派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史料记载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

在打击匈奴上,汉宣帝一改汉昭帝时的防御政策,采取了和汉武帝一样的主动策略,但他的这种主动并不是只去打击,而是武力和和谈并用,文德与武道齐抓。

此后匈奴内讧加剧,五单于争立,后发展成了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两部对立争雄的局面。汉宣帝乘机扶立呼韩邪单于,呼韩耶单于感其德,于公元前51年来长安向汉宣帝称臣。

之后汉宣帝又派赵充国平定羌乱,把现在青海东北部纳入帝国的版图,使河西走廊不再是一条长带,而是与其他大汉国土连成一片。

由于汉宣帝知人善任,宣帝一朝也与汉武帝时期一样人才辈出,大家在汉宣帝的领导下一起谱写了昭宣中兴的光辉时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宣帝刘询

为什么汉朝皇帝许多皇帝有了庙号却被除去?

因为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西汉15帝只有4帝有庙号,除汉高祖,汉武帝还有谁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

其余西汉诸帝如刘弗陵,刘奭、刘骜等皆庙号后除。

为什么东汉皇帝很昏庸却有庙号,不是汉朝对庙号要求很严吗?

这个庙号制度起初是比较严格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以后慢慢形成了一个制度,就是后世去世的皇帝都有庙号。

唐代刘知己在《史通·称谓》中说:“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明实相允,今古共传。“。他的意思就是说,很早以前天子的庙号是给予那些有过功劳和美好品德的君主的。

从历史上看,西汉有庙号的皇帝很少,高祖应该是刘邦去世后,大臣给予的一个庙号。到了东汉以后,皇权比起以前有了更加强化的趋势。皇帝也需要一个与生前地位相当的庙号。东汉光武帝刘秀去世后,就有了庙号“世祖”。从此以后,皇帝去世后,除了有个谥号以外,还有个庙号。庙号是大臣们根据皇帝的功绩和在位期间的表现给予的一个名号。

但是唐代颜真卿《论元皇帝祧迁状》说:“昔汉朝廷近古,不敢以私灭公,故前汉十二帝,为祖、宗者四而已。至后汉渐违经意,子孙以推美为先,自光武以下,皆有庙号,则祖、宗之名莫不建也。“。这段话的意思可以说明,为何东汉以后皇帝都有庙号,不管他的功绩如何。

从很多情况可以看出,在位皇帝对先前皇帝的庙号很看重。有时候为了庙号的问题,与管理礼仪的官员商讨很久才定下来。东汉初期,刘秀进一步集权中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自然需要一个庙号来彰显他的地位独一无二的。在议论庙号的时候,主管礼仪的官员也不敢随意违背皇帝的旨意,给予一个不好听的名号,或者不给予庙号。

汉光武帝为什么没给汉景帝上庙号?

汉景帝确实没有庙号任用晁错推行削藩改革,致使吴楚七国之乱,非景帝之过,应是高祖时分封留下的祸根,景帝任用贤能,平定叛乱,想一举革除弊端,但诸侯势大,杀晁错也是政治上暂时妥协手段,必须忍痛割爱。但后世子孙对其不认可,未上庙号

光武帝刘秀当皇帝多少年?政绩如何?

刘秀在位33年,葬于原陵。庙号为世祖,谥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主要政绩:

集权于尚书台

光武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光武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提倡儒学,表彰气节

光武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光武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早在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孙述等人利用谶书作为其承受天命的依据,指使他过去的同学强华伪造了一个叫做“赤伏符”的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表示他继承了西汉的火德,是“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的真命天子。东汉统一全国后,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迷信尊为“内学”,作为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学神学的同时,光武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为巩固东汉封建统治服务。

注意民生,与民休息

第一,释放奴婢、刑徒。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参加起义;同时在一些割据势力的军队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刘汉封建政权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诏令免奴婢为庶人的范围,主要是,王莽代汉期间吏民被非法没收为奴的,或因贫困嫁妻卖子被卖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饥荒或战乱被卖为奴婢的;在战乱中被掠为人下妻的。另外,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以及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说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第二,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光武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第三,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以及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诏下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处死,表示要严厉追查下去。结果引起各地豪强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区甚而爆发武装叛乱,“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败告终。

因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西汉朝,为什么大部分皇帝没有庙号,却有宗号,古代不是很讲礼节的吗?

其实在唐朝以前,古人还是很实在的。庙号的标准是 祖有功宗有德。无功无德自然没有庙号。有的甚至连谥号都没。像以前的楚国经常有什么若敖、堵敖,就是给没有谥号的君主的称号。到了唐朝时,皇帝开始贪图虚名了,不但各个都有庙号,还把谥号弄的很长,动不动就十几个字甚至二十几个字。叫起来很麻烦。所以直接叫庙号比较方便

标签: 庙号